图为“36条”知识竞赛群众考干部 蒋攀 摄
(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浙江宁海“36条”让权力入笼 用大数据抓“漏网之鱼”
中新网宁波6月30日电(记者 李佳赟)如今,在浙江宁海,习惯往村祠堂里跑的村民多了起来,大伙聚集在村会议室里,大到工程项目的投资,小到村民的低保发放,都要热火朝天地讨论决议。曾经让人“敬而远之”的村务工作变得不再“神秘”。
产生这一变化的“魔法”,就是宁海于2014年全国首创的《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以下简称“36条”)。“36条”这一从宁海农村土壤中长出的“土办法”,就像是一把快刀,将各种村务事的乱麻处理得妥妥帖帖,已成为约束“小官巨腐”的“尚方宝剑”。
权力套上“紧箍咒”
给老百姓明白、让干部清白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加速,财政安排到村的项目越来越多,动辄几十万元、上千万元的款项都经由村干部之手。村干部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如果没有规范和监督,就可能会被滥用,甚至滋生腐败。
图为宁海县纪委相关工作人员正在发放“36条”案例读本 陈云松 摄
宁海的破题之举,就在于给小微权力运行套上“紧箍咒”。
2014年,该县对纷繁复杂的涉农事项规章,大刀阔斧地进行“瘦身”,将上百项的文件浓缩成“36条”简单明了的权力清单,涵盖村级重大事项决策、项目招投标管理等19项村级公共权力事项以及村民宅基地审批、困难补助申请等17项便民服务事项。
“过去,只要两三个村干部碰个头,村里的事就能定下来。”宁海县钱岙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辉说,但现在村里的工程、宅基地的分配等事项,村干部都得和村民和其他干部商量,谁也不能随意“拍脑袋”决定村级事务了。
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村民叶显明告诉记者:“以前会觉得村干部定了就好,很少参与村事务讨论,也认为‘36’条这种宣传资料没什么紧要的。但现在,我一个月要到村里开会两三次,《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这本小册子也翻烂了,村里项目的流程也变得很熟悉。”
“36条”的字里行间,都是对农村权力的明确界定,犹如一道道紧箍咒,将农村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权力入“笼”,于村干部而言,是枷锁也是“护身符”。
许民村所辖的许家山自然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这里,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因此总有人在招投标的事情上,“走后门”求许民村书记叶全奖。
面对三亲六戚、同学朋友来论交情、碰运气,叶全奖自然是按规矩办事,但却被人议论他不肯帮忙、没人情味。最让叶全奖感到委屈的是,有次他发现自己停在路边的车被人砸了,顿时,委屈一股脑涌上心头,却又无处申诉。
自从“36条”出来后,叶全奖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法宝”——《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指着上面的采购流程说,“看,上面写得清清楚楚,‘36’条说了算!”
面对款款条文,在叶全奖背后议论的声音变小了,托请的人也少了。
“虽然现在村干部手中的权力变小了,工作繁琐了,但是身心却变得轻松了。”宁海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李贵军表示,“36条”的出现,让村干部办事有了“说明书”,让群众心里揣了一本“明白账”,有效化解了干群间的信任危机。
“36条”智慧升级
为基层监督插上“云翅膀”
虽然“36条”让村干部将手中的“牌”放到桌面上,对资金项目起到了监督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仍会出现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工程量随意变更、资产资源低价发包、未及时缴纳租金等“打擦边球”问题。
为了让每一个行政行为都有迹可寻,宁海创新探索“大数据+监督”模式,创新研发“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智慧运行系统,该系统涵盖村级重大决策、村级采购、村级集体资源等11个条块,为基层公权力监督插上“云翅膀”。
敲击键盘、点点鼠标,桥头胡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代理会计郭芦珊指着电脑屏幕介绍道:“以前,要探查项目‘家底’,需要先问村里拿档案来查,再一本本翻阅。如今,在系统里点进去就能清楚看到项目,而且所有程序都要‘按部就班’进行,不能随意变更数据,也无法后补资料,最终按照‘36条’的五议决策法复核后才能打款。”
宁海县胡陈乡东丰村就尝到了这套系统的“威力”。2018年,该村外墙面改造项目立项时,村里按照“36条”规定将相关资料传输到系统中。但之后系统却提示,项目中标价为7万元,最终工程结算价却达到16万元,项目变更超过中标价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