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鑼鼓巷街區頒布機動車停車規劃,將實現胡同不停車
新京報快訊(記者 李玉坤)記者從東城區獲悉,就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機動車管理工作專門研究制定了《機動車停車規劃》,成為全市首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停車規劃。
在這一規劃的指導下,南鑼鼓巷地區將通過實現胡同不停車,還胡同公共空間給市民。同時配合街區更新工作,未來南鑼鼓巷地區將打造有綠蔭處、有鳥鳴聲、有老北京味兒的胡同公共空間。
據介紹,近年來,隨著居民車輛增多,大量機動車停放在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的各條胡同內,擠壓有限的公共空間,機動車見縫插針的隨意亂停行為不但影響正常交通秩序,破壞胡同風貌和胡同居住環境,也阻礙應急車輛通行,給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重大隱患。
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29條胡同多窄於6米
近幾年,東城區基於《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已經連續開展地區交通秩序整治工作。2018年5月頒布的《北京機動車停車條例》明確了街道辦事處對屬地交通管理的職責和權利,進一步促進了各地區的停車治理工作。目前東城區已經率先實現了西總布胡同“單行禁停”,打造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胡同﹔隨后實現了王府井地區“胡同不停車”,創建了全市首個“不停車”街區。實行不停車的胡同,由於減少交通流量,騰出公共空間,不但環境品質得到提升,更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靜下來的胡同還原了真正的歷史風貌,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獲得感大幅提升。
南鑼鼓巷地區作為北京市25片歷史文化街區之一,東城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進該地區交通秩序治理,提升南鑼鼓巷地區整體環境。為了對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開展更加科學、合理的交通秩序整治,東城區交通委員會委托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制訂了《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
《規劃》明確了目標:建設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兼具首都風范、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安寧交通系統,利用停車調控交通出行結構,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環境品質,打造精品胡同片區,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據《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29條胡同中寬度為6米及以上的胡同僅佔15.4%,規劃近期目標為擬實現寬度6米以下胡同路內不停車,在6米以上胡同適當設置停車位,使胡同機動車停車秩序化﹔遠期目標是不斷挖潛建設停車資源,以空間換空間的方式逐步減少胡同停車。終期目標是基本清除胡同路內停車位,基本實現胡同路內不停車。
分4個區域由南向北分步推進胡同不停車
按照《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的階段性目標,首先在符合條件的胡同內依法依規施劃停車位,實現“單行單停”、“停車入位”﹔同時,不斷深入挖潛地區停車資源,依據《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第三十六條:服務半徑內有停車設施可以提供停車泊位的,一般不得設置道路停車泊位﹔不具備停車條件的胡同,不得設置道路停車泊位。
南鑼鼓巷地區以福祥-炒豆-蓑衣-雨兒﹔帽兒-板廠-東棉花-北兵馬司﹔秦老-后圓恩寺-菊兒﹔前鼓樓苑-黑芝麻-沙井-景陽4個區域由南向北分步推進胡同不停車。
實現胡同不停車,2018年,南鑼鼓巷地區交通秩序綜合整治依托居民停車自管會,開展了居民停車資質認証。同時為減少社會車輛進入南鑼地區胡同停放帶來的停車壓力,依托平房區物業管理,在南鑼鼓巷地區胡同實行遠端管控。
目前,東城區政府已專門協調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利用地鐵8號線交通織補用地建設成南鑼鼓巷南口便民臨時停車場,同時協調周邊設施的地下停車資源,最大限度向符合居民停車資質認証標准的車輛提供車位,並且針對符合“三証合一”以上停車資質居民協調了居民停車收費優惠價格。
為了保障居民停車需求,交道口街道辦事處協調在停車場內劃出了居民專用停車區域﹔同時為了方便居民在胡同和停車場間的到達,滿足胡同居民特別是老弱病殘孕等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街道協調南鑼鼓巷地區平房區物業管理公司在不停車胡同區域向居民提供了免費便民擺渡車服務,並加強擺渡車管理,保障居民使用需求的時效和服務,居民可憑服務電話預約便民服務車出行。
目前階段為實現雨兒胡同不停車
按照前期工作計劃,目前階段為實現雨兒胡同不停車,《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機動車停車規劃》的發布為推進南鑼鼓巷地區交通治理和雨兒胡同不停車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支撐。在南鑼鼓巷地區交通秩序整治過程中,社區通過居民議事協商自治,引導居民廣泛參與胡同交通停車管理,以胡同居民停車自管會的形式推進共商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