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推动汽车金融立法完善
尽管当事车主已与4S店达成和解,但由此次奔驰风波引发的对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的探讨,才刚刚开始。4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在京举办“推动解决汽车消费维权难座谈会”,会上,中消协除正面回应了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外,也强调了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强化行业自律对治理行业乱象的重要性。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中消协公开点名奔驰漏油维权事件,不仅将在汽车流通行业内产生震动,也有望推动提高汽车消费领域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点意见
4月17日,中消协对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提出四点意见,一是汽车产品合格交付,是经营者的应尽义务;二是汽车销售金融服务等应明码标价,杜绝强制交易等违法行为;三是企业联合制定的PDI(乘用车新车售前检查)规则属于行业自律规范,不应限制消费者权利;四是经营者应当尊重消费者权益,诚信、快捷解决消费纠纷。
在此次持续发酵的奔驰新车发动机漏油维权风波中,当事车主称,自己本来有能力全款购车,但4S店销售人员劝其使用奔驰金融业务进行贷款买车。起初,她对于“金融服务费”一事完全不知情。直到交完首付款后,才获悉还需要交纳1.52万元“金融服务费”。
对此,中消协介绍了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舆情报告。报告显示,网民支持涉事车主维权,认为奔驰应予以赔偿,质疑收取金融服务费的合法性,呼吁加强监管,整顿行业乱象。
“当前汽车销售服务中,存在强制消费者购买保险、缴纳续保押金或续保保证金等问题,有些经销商代办业务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多收上牌费、金融服务费,还不开具发票,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中消协相关负责人称。
2016-2018年,全国消协组织投诉与咨询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汽车产品(含零部件)的投诉从1.5万件/年上升至1.9万件左右/年,投诉解决率有所下降。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有售后服务、合同纠纷、产品质量、金融服务问题等。
中消协分析认为,汽车消费存在维权难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营者巧立名目,消费者辨识难;二是经营者不提供凭证,消费者取证难;三是产品质量出现纠纷,消费者鉴定难;四是经营者推诿扯皮,消费者协商难;五是维权涉及问题复杂,消费者投诉解决难。
为推动解决汽车消费维权难问题,中消协宣布,下一步将采取四项措施,涵盖社会监督、完善立法、投诉渠道等方面。在完善立法方面,中消协将深入研究汽车消费领域突出问题和消费维权难点,积极参与相关领域立法立标工作,及时反映消费者诉求,促进完善汽车消费维权法治保障。
行业乱象
业内人士表示,汽车金融服务费已是行业惯例。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多家4S店也发现,店员们对收取金融服务费并不避讳,3%-4%的手续费已成为常态。一位消费者表示,北京地区常见的金融服务费为购车贷款总额的3%,该笔费用不会在金融合同里标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持续发酵的维权风波掀开了一个万亿级市场的“灰色地带”。亿欧智库指出,从2008年起,中国汽车金融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2016年市场规模首次迈过万亿大关,且仍在不断增长。艾瑞咨询预计,到2021年,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将达2.32万亿元,汽车融资租赁市场规模将达3897亿元。
随着汽车金融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相关投诉与纠纷也屡见不鲜。2018年初,北京市海淀法院网公布一篇题为《对汽车金融服务费说“不”》的案件快报,针对该案件,海淀法院重申:“汽车销售公司自行收取金融服务费并无任何法律依据,应当退还。”
2019年3月,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曾发文称,消费者采取分期贷款的方式购买汽车,被汽车销售公司收取所谓的“金融服务费”既不合理也不合法。特别是一些汽车销售公司在已获得金融公司劳务报酬的情况下向消费者隐瞒,重复收取所谓的“金融服务费”,已经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看来,汽车4S店的违规收费其实是“老黄历”,违规行为包括提价取车、捆绑销售、约定相关保养等服务必须在4S店进行等,相关投诉也很多。商品销售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汽车金融服务费类似于商品销售中的捆绑销售,但该行为是在办理汽车贷款中出现的,也是一种金融行为,应该受到金融监管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