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成都发布实施细则,地补“断奶”还有4天!新能源车未来将如何?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财政局发布了《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市级补贴实施细则》,明确表示,在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25日期间,在成都新购置新能源汽车(二手车除外),且在本市公安车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消费者(个人、单位用户)将在获得中央财政补贴的基础上获得额外的市级配套补贴,补贴额度为中央财政单车补贴额的50%。
成都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地补给到今年6月25日的城市。
前不久,海南省也正式发布公告,对2019年3月26日至6月25日过渡期购买上牌车辆继续给予地方补贴;
同月,哈尔滨市政府也发布了《关于调整哈尔滨市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有效期的通知》,明确到6月25日之前,哈尔滨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仍将享受优惠,按照纯电动汽车按1: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按1:0.8的比例给予地方配套财政补贴。
之所以各地政府不约而同地将今年地补发放的终止时间定在6月25日,是因为今年3月国家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如果仍有“顶风作案”的,“中央将对相关财政补贴作相应扣减”,也就是说,如果地方政府自愿继续提供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话,也可以理解为起到了“减轻”中央财政压力的作用。
其实,地补取消,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应该是“松了一口气”。
今年早些时候,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补贴的问题引发了较大关注。除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硬着头皮”申请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但捉襟见肘的财政根本无力负担地方补贴,只好“拖欠”补贴,一些GDP位居全国前列的省市同样拖欠地方补贴。曾有汽车企业和经销商反映,在华南某省遭遇过地方补贴被拖欠,涉及范围多达数百辆新能源客车,资金也高达数亿元,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正常运营造成了很大影响。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不少上市汽车企业的财务报表出现了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其中相当一部分也是因为地方拖欠补贴款。
但在今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明确要取消“地补”后,包括成都、海南和哈尔滨等在内的地方财政部门不仅愿意补到过渡期的最后一天,补贴金额也基本是50%的最高值。与之前的“拖欠”相比,这一态度又显得有些“纠结”。
也许是因为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的首次下滑,今年业内最乐观的预计也不过是与去年持平。
为稳住汽车消费,多部委先后推出了《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和《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 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新能源汽车更是重中之重。
对于承担经济换挡提速压力也不小的地方政府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当然更应该加以重视,提供地补就是重要举措之一。可惜的是,再有“补贴”的心,也只能补到过渡期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过渡期结束后,地方政府补不了车,也并不意味着地补就“无用武之地”。按照今年新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要求,过渡期结束后,地补将转向“补桩”,虽然表面看来不如补车那么直接,但对于改善新能源汽车用车环境,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表示,只有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位,用户体验提升,纯电动汽车的市场化才会真正到来。
“充电基础设施是关系纯电动汽车使用的根本,但目前充电基础设施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多来自政策、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方面的支持。”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非常重要。
不过,再怎么补,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就将正式全面退出,对于汽车企业来说,还需要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研究市场需求和技术路线发展趋势上,脚踏实地地进行产品研发和制造,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内在竞争力,“断奶”的时候早就到了。(施芸芸)
(责编:鄂智超、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