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作为一件大件商品,在选择到使用的整个过程都贯穿不少的麻烦事,甚至说是纠纷,所以我们总是能看到“车主围堵4S店”这样的新闻。作为一件大件商品,高经济价值、难退换性以及随时间贬值的特性使得它相当特殊。今天我们就来一次汽车投诉研究,究竟买车用车过程会有多麻烦,关键它们是怎样的麻烦?
(PS:本次数据来源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7年统计)
别以为产品是麻烦根源,人才是
从数据可以看出,汽车消费投诉有超过一半集中在“人为”制造方面,例如30.59%的投诉集中在售后服务,有22.19%的服务集中在合同方面。对于人们经常关注的质量,不过是20.40%罢了。对于这些人为问题,售后方面前三投诉分别是不履行三包义务、不履行售后承诺、同一质量问题多次维修。合同方面则是:违约行为,不平等格式条款,限制缔约。
数据可能是冰冷的,但以消费者实例来说,销售过程我们总是会遇到不少的阻难,例如本田思域众所皆知的加价提车行为,多半是以“加装饰”的形式进行,但所加装的精品基本要比市场价格高出50%。其次是诸多4S店的“强制落地价”,不允许提裸车,强制保险以及上牌,这些成本不高的环节被加以高价格强加到消费者头上,其中以贷款购车用户最为严重。
这应该是对我国“病态”的4S店现状进行反省,在外宣扬着“亏本”的4S店却狠狠地宰客,这是否资源调配的不合理?4S店经营成本高企不下,无论是销售还是消费者都要承担这成本带来的苦果。根据海外的运营相关例子,更低成本的体验店+养修专营才是正确的汽车销售业路径。
国产品牌表现不错,投诉量不代表投诉率
由于消委会统计的为投诉案例数而非投诉率,本次投诉排名不代表品牌的质量排行,对于高销量的品牌而言投诉量必然要比销量低的品牌多,所以该排名需要各位消费者对销量进行综合比较。
可以看出前十基本有着不错的销量成绩,但令人诧异的是上年总销量第九的长安福特投诉量不低,而上年年度总销量第八名的长城汽车并没有出现在投诉前十榜单中。吉利以及长安在综合销量因素以后,表现比预期更佳。
国产品牌合约投诉占比高,品牌监督成问题
虽然在投诉数量上表现较佳,但国产品牌售后方面表现较为一般,以及部分存在合同违约现象,这很大原因就在于国产品牌对品牌下渠道监管不力。中国厂家在专注造车的同时,还应注重渠道监督,避免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形象被渠道经销商“玷污”。
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报告,说明了我们消费者是注重自己的权益,绝不姑息养奸。但如今消费市场依然存在不少的霸王条理,以及不平等现象,就需要更多外力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