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秋菊)随着汽车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由汽车消费引起的纠纷持续快速增加。如何在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环境下,更好地减少汽车消费投诉、维护消费者权益,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3月8日,由本报组织的2019汽车行业消费投诉维权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司局、消协组织、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汽车维修协会相关负责人及汽车厂商等60多人参会,就汽车销售虚假宣传及“假一赔三”、汽车消费过度维权、汽车三包规定、信用监管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来自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的统计,2018年在汽车消费增速下滑情况下,12315热线共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15.78万件,其中汽车类占80.6%;12315互联网平台共接到交通工具类投诉5.49万件,比上年增长123.24%,其中汽车类占81.8%。汽车及零部件成为全国消费者投诉数量排第三位的商品。
针对汽车消费中的虚假宣传及“假一赔三”问题,与会代表通过案例分析,对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欺诈行为的判定进行了探讨。针对如何判定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与会代表认为,一方面,看其是否存在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另一方面,看其是否存在故意隐瞒真实信息的行为。凡是涉及消费者利益的信息,汽车厂商要做到全面、准确、有效告知消费者,并由消费者自主作出购买选择。
汽车消费过度维权不仅困扰汽车厂商和经销商,也是困扰市场监管部门的问题。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倡导消费者依法理性维权。消费者可以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协商解决,也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消费者过度维权将付出代价,有时还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与会代表认为,依靠信用监管成为探索解决汽车消费维权问题有效途径。来自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参会代表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对于汽车行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少数存在恶意违法、欺诈消费者的企业,可以更多地运用信用约束机制进行监管,通过信用监管方式倒逼企业自律,进而营造良好的汽车市场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