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哥语】 上周,中保研在发布碰撞测评结果后,Man 哥与中保研内部人士闲聊。 有一个细节触动了当时的Man 哥。
相较于国际知名的由第三方主流保险协会成立的碰撞测试机构进行车型碰撞测试,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了太多。
从显性结果来看,不仅仅是测评成绩分差较大。在测评之后,国外车企由于这方面经验丰富,已经很明白如何通过这些测试提高产品质量,而我国的部分车企还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比如,还在发布会现场时,Man哥已经收到了某企业的“(洗白)声明”……
例如,美国IIHS(Insurance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公路安全保险协会)早在1959年就已成立。而我国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直到2018年下半年才发布第一批测评结果。(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中国保险汽车安全安全指数管理中心。)迄今为止,测评数量大致为四五十款车,已经公布成绩的有二十多款。
从测评结果可以看到,第一批测试车型并没有“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一项的成绩。而第二批由于增加了这一指标,使得成绩看起来更加“糟糕”。
据了解:C-IASI初来时,也让很多车企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搞这个。而第一次公布成绩时,中保研也有压力,怕上来就给“差评”,让企业接受不了、工作无法开展下去。但现在,企业的接纳度已经提高了,不少车企还自愿申请测试指标。
C-IASI的到来,迟来总比没有强。据中保研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的碰撞成绩出来后,有的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对车型改进。“有企业将改进后的车型再次拿来测试,成绩好了很多。由于改进后的车型并未大规模量产,也并未对外公布新的成绩。但相信企业在下一代车型推出后,将有非常明显的质的提升。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前几次文章发出后,后台留言很多,由于超出了100条精选留言的限制,很多留言无法展示。
比较集中的问题如:
是否自主品牌表现都比较差?
第二批评价结果相较第一批的变化?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与“C-NCAP”和“零整比”的区别?
保险业介入汽车产业链对于保险业和汽车业的影响?
Man 哥收集了后台比较集中的疑惑,专访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管理中心主任贾海茂、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万鑫铭、RCAR秘书长Robert McDonald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以下简称“周刊君”)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周刊君:前两批碰撞结果来看,有人认为自主品牌表现较差,您怎么看?
贾海茂:不能这么笼统的说。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表现参差不齐,合资品牌有成绩较差的,自主里也有成绩好的,比如领克01、WEY VV5成绩就不错。
周刊君:总体上看,第二批评价结果相较第一批有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您认为当前我国汽车安全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
贾海茂:严格意义上来说,第一批和第二批都是2018年度的测评结果,结果上有些波动和差异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也相信,将时间维度拉长,我们能够看到测评结果的变化,和车辆安全技术的进步。比如我们2016年测试的车型中,呈现的很多问题点在今年的测评车型中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对于汽车安全来说,第三方研究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进一步推动行业安全技术体系的发展和进步,更加贴近我国交通事故和保险事故的实际,为事故零伤亡的大愿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