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以下简称“安全指数”)2018年度第二批车型测试评价结果发布。11款车型的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和车辆辅助安全等四项指标公开亮相。
2018年第二批11款车型测评结果。
据了解,安全指数是根据市场销量、保有量、关注程度、出险频率、品牌覆盖等维度选取车型,结合保险行业技术需求,围绕车险责任事故中“车损”和“人伤”等各类场景,开展相关的测试评价工作。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红表示,安全指数作为维系两个行业融合共赢高质量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整合汽车、保险两个行业资源,尽可能地消除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为买车用车提供参考;推动车辆生产厂商优化设计,生产安全性能更优车型,更快走向全球;为保险公司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测评暴露汽车安全隐患
本次接受测评的11款车型,其中有3款轿车、6款SUV及2款MPV,包括:奇瑞艾瑞泽5、北京现代领动、广汽传祺GS7、东风悦达起亚智跑、上汽大众斯柯达柯迪亚克、一汽丰田奕泽IZOA、众泰汽车(行情000980,诊股)T600、江淮瑞风S3、上汽通用别克GL8、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宋MAX、东风日产西玛。其中西玛为自愿申请车型。
测评结果显示,在耐撞性及维修经济性指数方面,共有1款车型获得“优秀”,1款车型获得“良好”,2款车型获得“一般”,7款车型获得“较差”评价。在车内乘员安全指数方面,1款车型获得“优秀”,3款车型获得良好,其余车型均为“一般”或“较差”评价。在车外行人安全指数方面,有10款车型获得了“良好”及以上评价。在车辆辅助安全方面,11款车型中仅有5款搭载FCW和AEB,均获得“优秀”和“良好”评价。
在此次测评过程中,还发现了多项在车辆设计和安全配置方面待改善的问题。比如,安全气囊在车型评测结果提升方面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次参评的大多数车型在不同类型的气囊配置率方面,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低速碰撞试验中,气囊不应起爆而发生起爆的问题在一定数量的车型上存在,这将导致此部分车型维修费用明显高于其他车型。在小偏置碰撞试验中,部分装备了侧气帘的测评车辆存在侧气帘应起爆而未起爆或起爆后对乘员覆盖不足的问题。
自主品牌汽车与合资品牌汽车在测试结果上也表现出了差异。在车外行人安全方面,合资品牌车型的得分优秀率为50%,自主品牌车型的得分优秀率只有20%。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推出就是希望能从消费者的角度对汽车安全性能和维修经济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醒汽车生产企业在设计中充分关注消费者需求。当然,也为保险行业的车险业务科学经营提供数据参考。”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贾海茂说。
让车险精准定价有据可依
从2015年的构思酝酿,到2017年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中心的成立,再到两批23款车型测评结果的发布,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正式走上了常态化进程。
中汽研有限公司总经理万鑫铭说,与一些从销售角度设计的汽车安全评价体系不同,作为保险业的研究项目,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引入了“用车”因素,关注到汽车使用从前市场到后市场的全周期。
这也是为安全指数在车险中运用所做的准备。指数设计之初,即根据车险险种类型设立了“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等4个分指数,并用这4个分指数来对应不同的险种,为各分指数测评结果在保险中的运用预设了运用方向。
随着商业车险费改的推进,车险费率应该根据车型风险来进行差异化定价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共识。然而,精准定价能力始终是困扰行业的短板。指数推广和普及,以及由此建立的车型分级模型,将为此提供可靠的社会基础和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