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在伦敦召开。形形色色的展品中间,二十四个玻璃展示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就连维多利亚女王和小说家狄更斯都驻足赞美。箱子里的藏品,是许多奇异的小鸟标本,身躯小巧如拇指,羽毛绚丽如火焰。这些标本制作得非常精致,摆放在人造花中,仿佛还在采蜜飞舞。
它们是鸟类学家和画家约翰·古尔德(John Gould)收藏的蜂鸟标本。
约翰·古尔德的蜂鸟标本匣。图片:Nature History Museum
自从蜂鸟出现在欧洲人的视野里,对它们的赞美和关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蜂鸟的美丽和奇异,征服了一代代西方人。我们可以把人们对蜂鸟的喜爱,当作一扇小窗,从中窥视到科学史的一角。对蜂鸟的追求和了解,是科学文化对于自然万物的追求和了解的一部分,而人们了解自然万物的活动,最后成为了新的学科:博物学。
布丰的蜂鸟:科学之起点
“maxime miranda in minimis”,至完美臻于至微小,布丰伯爵(Comte de Buffon)用拉丁文如此赞美蜂鸟。在布丰心目中,蜂鸟是自然的至高杰作,集中了鸟类的一切优点:优雅、小巧、敏捷,羽毛美丽如宝石。
雄性红喉北蜂鸟。图片:Joe Schneid / wikimedia
我们对布丰并不陌生。他写马、天鹅、松鼠的散文,被誉为描写动物的经典,还登上过语文课本。他描写蜂鸟,不仅仅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更是出于一个宏大的志向。他想写一部包罗万象的“自然通史”,将自然万物都收纳其中。
这部书就是《自然通史》(Histoire Naturelle),布丰耗费近五十载时光,完成了36卷,在他过世以后,他的弟子又完成了8卷。书的内容涵盖人类、动物、植物、矿物、地理现象各个方面。在今天看来,44卷书当然不足以概括地球上的一切。但《自然通史》的出现意义非凡。它代表着,历史上人类第一次拥有野心和能力,可以了解“万物”。
布丰与他的《自然通史》。图片:Franois-Hubert Drouais / 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1753);Denismenchov08 / wikimedia
据说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奇特小鸟,与故乡的鸟完全不同。”他所说的是不是蜂鸟,难以考证,但蜂鸟和新大陆的发现,确实有着不解之缘。正因为发现了通往美洲的航道,欧洲才开始通过殖民、商业等手段,走遍全世界,从而使人类有可能了解全世界。布丰是法国皇家花园的管理人,法国从全世界搜刮来的生物和矿物标本,都可以供他研究使用,他还能与世界各地的博物学家通信,知晓最新的探索成果。
清朝人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里,描写了一座虚构的海外奇峰,上面生活着一种奇禽,名叫细鸟,小如苍蝇,毛色鲜艳如鹦鹉。这段描写很难不让人想到蜂鸟,只不过细鸟是传说中的奇禽,蜂鸟却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原先神秘若仙境的“海外世界”,变成了可以抵达的土地,这些土地上也存在奇珍异兽,只不过它们都是实实在在,可以供博物学家研究的真实动物。传说的终点,同时也是科学的起点。
1570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Theatrum Orbis Terrarum)中的怪兽形象。图片:old-map.com
布洛克的蜂鸟:统治自然的野心
伦敦的自然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有一件奇异的展品,一个高近两米的玻璃柜,里面摆放着一棵假树,枝上点缀着数以百计的蜂鸟标本。年深日久,一些标本的眼珠和喙已经脱落(博物馆进行过修复),闪烁着幽蓝、碧绿光辉的羽毛也已黯淡发黑。这些小鸟生前轻如鸿毛,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自然史博物馆的蜂鸟展柜。图片:Natural History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