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興業路76號:“三聲”之中見初心
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中共一大會址所在地。臨近“七一”,這座古朴而庄嚴的石庫門建筑也迎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走進展廳,除了精心展陳的建黨歷史,耳邊的一些聲音也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宣誓聲、講解聲和觀眾自發響起的掌聲,傳遞著初心的情感和含義。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紀念館序廳的《起點》浮雕一旁,是一面鮮紅的黨旗,一批批共產黨員的宣誓聲從這裡傳出。據紀念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約1400批次的新老黨員在此入黨宣誓和重溫入黨誓詞。在入黨誓詞中銘記初心,這是許多來參觀的黨員走進紀念館要做的第一件事。
紀念館副館長徐明說,自去年“七一”以來,紀念館完善配套設施,規范宣誓禮儀,優化宣誓流程,並配備紅色“司儀”,使宣誓既有“尺度”又有“溫度”,充滿庄嚴的儀式感。
今年64歲的嚴益苗就是這樣一位紅色“司儀”志願者,80字的入黨誓詞,老嚴聽了一遍又一遍。念出誓詞的,有坐著輪椅的老黨員,一定要在家人的攙扶下站起來,向黨旗敬禮、宣誓﹔有部隊裡的年輕戰士,集體宣誓的聲音朝氣蓬勃。
“我黨齡40年,退休后來到一大會址紀念館做志願者,服務別人讓我感到快樂,在這裡聽到的每一場宣誓聲更讓我深受感染,也深受教育。”老嚴說道。
——“中國共產黨從這裡出征。”宣誓結束后,參觀者往往是安靜的,他們走進展廳,全神貫注地聽著另一個聲音:講解員的講解。
這些聲音很年輕。紀念館有一支平均年齡28歲的講解員隊伍,“正是當年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沈蔚說。
相隔近一個世紀,今天的年輕人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傳遞著初心,也在工作的思考中堅定著理想信仰,收獲著自己的成長。
“90后”講解員李欣曈這樣理解講解的作用:講解員在宣傳紅色文化的“第一陣線”裡,要當好“翻譯者”,把紅色歷史立體、有重點地呈現給觀眾,傳遞出共產黨人的初心。
“來參觀的不隻有黨員,更有眾多普通群眾,甚至還有外國人,他們對中國共產黨或者敬仰,或者好奇,如果他們在聽了講解后,能找到一些‘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答案,這就是我無上的榮耀。”李欣曈說道。
專職講解員之外,紀念館的講解聲還有很多。近日,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的25名學生志願者陸續上崗,平時,來自向明中學、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等學校的“00后”志願者們也充實著講解員隊伍。這些學校已與紀念館合作多年,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志願講解員,其中有不少是學生黨員。
“我們的講解也是一種守護,守護當年一大代表們建黨、救國的初心,盡管成長的年代不同,但這份初心讓我們一脈相承、不曾遠離。”上海大學研一黨員辜鑌程說道。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沿著歷史脈絡走到展廳二樓,展覽最后是一段視頻。這段約4分鐘的《追夢》,濃縮黨自建立以來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貫穿始終。視頻結束后,總是有經久不息的掌聲從站滿觀眾的展廳裡傳出。
掌聲裡是共鳴,是答案。“我爺爺是老黨員,這次高考結束,我們全家人一起來上海,我陪爺爺到一大會址回望初心,爺爺陪我在這裡接受紅色教育。”來自陝西漢中的楊天說。
“這是令人欽佩的歷史,觀眾的掌聲也讓我很感動。”來自美國芝加哥的佩裡·雅各布把中共一大會址作為自己上海行的重要一站,“我對中國的發展很好奇,這次來到這裡我很有收獲。”
“掌聲裡有信仰認同,更有情感認同。”徐明說,當年一大代表們開會的那間18平方米的小房間,如今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今年上半年,紀念館接待觀眾超60萬人次。這背后是中國共產黨初心的魅力,也體現著廣大群眾對這份初心的認可和向往。(郭敬丹 吳振東)
(責編:焦隆、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