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9年5月,杜凡丁在阿壩州小金縣考察中央紅軍翻越夢筆山雪山路線。
今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紀念日﹔2019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
現在,重溫85年前開始的長征之路,重新梳理那段歲月,依然令人贊嘆。
為此,本報“世界遺產”周刊專訪了長征紅色遺產保護工作者杜凡丁。
以文化線路的理念進行梳理、辨識和解讀
“世界遺產”:長征,是當代中國人的記憶豐碑和精神源泉。從這個角度來看,就能理解中國人努力發掘其更多文化內涵的心情。
杜凡丁:是的。85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走上長征之路。兩年的時間途經中國十余個省份,跨過河流、沼澤,穿越雪山、草地,其中僅中央紅軍的征程就達到了二萬五千裡——紅軍長征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是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如今回望,我們會認識到,長征不僅是黨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重要的政治、社會和文化影響。將長征相關遺存作為一個文化遺產體系進行整體性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具有獨特的社會意義和當代價值。
“世界遺產”:從何時開始,中國的專家和公眾開始注意到應該從整體上梳理“長征”在文化遺產上的獨特價值?
杜凡丁:近年來,文化線路、文化景觀等具有更強綜合性的文化遺產理念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也引發了當代中國人站在更宏觀、更多元的視野下,開始重新思考自己。國內的遺產保護工作者從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對長征線路進行整體保護展示的前期研究。我個人是從2017年開始受國家文物局委托參與相關工作,先后完成了《長征文化線路保護對策研究報告》、《長征文化線路保護總體規劃》、《長征文化線路標識與展示體系建設指引》等研究課題及規劃項目。在近3年時間裡,我與工作組數次重走長征路,基本走遍了長征沿線的15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行程超過8000多公裡,考察調研200余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僅包含物質遺存
更涵括了延續至今的精神內涵
“世界遺產”: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長征”是一條“文化線路”呢?
杜凡丁:在2008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通過了《文化線路憲章》,它提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文化線路應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中,經由不同民族、國家或大陸間的多維、持續、互惠的貨物、思想、知識和價值觀的交流而形成的。這一定義與現有長征紅色遺產並不完全契合。但也應注意到,在具體實踐中,許多國家和地區又根據不同需求和實際情況,推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線路或類似的文化項目。例如歐洲文化線路中,既有“拿破侖遠征之路”這樣的軍事路線,也有“莫扎特之路”這樣以人物生平和藝術創作軌跡形成的藝術路線,甚至有“堂吉訶德之路”這樣種僅存在文學作品之中虛構線路。美國的“國家歷史步道”則包括了相當數量的以近代國家歷史和記憶為主題,以培育國家認同和公民意識為主要目的的線路,如“星條旗之路”“華盛頓-羅尚博革命之路”、“劉易斯與克拉克遠征(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之路”等。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長征線路上的歷史遺存及歷史環境所形成線形遺產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主題和強烈的精神象征意義,具有整體性的突出意義,與沿途眾多人文和自然資源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可以被看做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歷史線路類型的、廣義上的文化線路。
“世界遺產”:目前對於“長征文化線路”的認知,是否已經能提出一個定義?
杜凡丁:通過對長征歷史的梳理以及對不同類型的文化線路進行比較,我們認為長征文化線路是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這一中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以紅軍行軍路線為基礎,並經過其后80多年來持續的回憶和紀念以及對長征精神的繼承、弘揚和升華,從而形成的文化線路。它記錄了長征的歷史進程和在此期間革命思想、文化在沿途的傳播,是長征精神最主要的載體,是新中國國家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遺產”:這一定包含了非常多的文物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