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参加“上海小姐”选美大赛决赛的选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俄国和上海的关系,始自1860年。150多年前,俄国驻沪“编外领事馆”宣告成立。13年后,俄皇亚历山大二世之子阿列西士抵沪游览,1873年又被称为“沪俄官方关系元年”。在上海,俄罗斯文化的深厚积淀不经意间随处可见可感。这个城市曾是众多背井离乡俄罗斯人的新家园。如今,俄罗斯斯移民的特征依然在上海的某个角落延续着,甚至即便他们生活过的那些旧建筑消失了亦是如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前法租界中心一个小广场上的爱凯地大饭店便是其中之一。这座老房子的原址,即富民路291号,如今已经建起现代化的写字楼,尽管已经被取代,这里仍然是休闲娱乐的中心,保留着自己的风格。
爱凯地大饭店位于Kenlion庄园。
上海最大的俄罗斯大饭店
大饭店坐落在一个巨大的花园里,藏身于一栋3层楼建筑内。这栋别墅是1906年按做对华出口钢铁和工业设备生意的英国人亚瑟·达贝尔斯坦(Arthur Dabelstein)的要求设计的,同时也遵循英国的传统将这里命名为“Kenlion庄园”。达贝尔斯坦家族在上海生活了30年,后来离开了这座城市。
1937年4月6日,一家名为爱凯地大饭店的俄罗斯餐厅兼歌舞厅在这栋别墅开业。老板名叫尼古拉·普洛特尼科夫(Nikolay Plotnikov),年轻时曾在哈尔滨给一位中餐馆老板当保镖,在上海经营过霞飞路上著名的特卡琴科兄弟餐厅。爱凯地大饭店不仅提供EWO啤酒厂的啤酒和名厨精心烹制的美食,还有15名舞蹈演员准备进行芭蕾舞表演,配有小提琴、手风琴和爵士乐铜管乐器的Kalivoda捷克斯洛伐克乐团则随时准备弹奏各种风格的乐曲。
这家新的饭店引起不少悠闲人士的好奇之心。摆有小桌的露台和花园中的舞池使爱凯地大饭店成为炎热夏季里最受欢迎的地方。这里举办过数百人参加的各种晚会和庆典活动,比如格鲁吉亚舞会、俄国妇女联盟舞会等活动。
大饭店的节目单一直在扩充。克尼亚泽夫(Knyazevy)夫妇表演的交际舞和芭蕾舞演员无与伦比的滑稽表演都取得巨大成功。公众在著名爵士乐团的伴奏下,在大饭店椭圆形舞池中翩翩起舞。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芭蕾舞演员和兰心大戏院的演员也开始在爱凯地大饭店表演,他们并不嫌弃演出场地是歌舞厅或者酒吧,而且还积极寻找这样的工作。
“上海小姐”选美大赛
每当歌手亚历山大·维尔京斯基(Aleksandr Vertinskiy)演出时,爱凯地大饭店基本都座无虚席,很多移民是这位歌手的粉丝,听歌手演唱的观众能达到500人。维尔京斯基不仅表演独唱,1937年至1946年,每年都在爱凯地大饭店举办“上海小姐”选美,他还担任大赛评委主席。
选美大赛1931年首次在上海举行,最初在Luna Park和Kanidrom等欧洲平台举办。俄罗斯美女一出现就开始在选美大赛排名中领先,将来自意大利、美国、波兰和中国的美女甩在身后。上世纪30年代末,面对日本的威胁和通货膨胀,外国人对选美的兴趣逐渐消退。
曾有超过600人齐聚爱凯地大饭店,为了目睹选美大赛晚会的盛况。选美秀从午夜开始,通过统计顾客以1美元100个的价格买下并投入相应选票箱中的号牌选出选美皇后。参赛美女的爱慕者和赞助商则会大量购买用作选票的号牌。首届选美大赛以闹剧闻名。20岁的参赛选手妮娜·沃罗年科(Nina Voronenko)的一名爱慕者非常希望她能获胜,甚至典当了自己的晚礼服买下265美元的选票。但另一位参赛选手19岁的马琳娜·霍米亚科娃(Marina Khomyakova)有强大的支持者——哈尔东诺夫家族后裔的浪漫支持,结果马琳娜最终胜出,妮娜获得“上海小姐亚军”。
选美大赛主办方的可敬之处是门票和选票的销售收入都捐给慈善机构。1940年选美大赛筹集的2000美元全部用于福利食堂、贫困人群帮助基金会以及在俄国费奥多尔·夏里亚宾(Feodor Chaliapin)医院提供免费床位。
评委会主席维尔京斯基在自己的讽刺小品文中讥讽了选美大赛。他写道:“一个流里流气的家伙大着胆子像从袋子里拿出小猫一样,邋遢散漫地将羞怯的姑娘拉上聚光灯照射的场地。姑娘们用的都是艺名,气氛很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