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刻畫人物內心的彷徨迷惘、殫精竭慮或是自由不羈,都隻能依靠吸煙、喝酒、打架來外化表現,是否也反映出我們藝術表達的手段手法太過單調貧乏。藝術需要不應成為吸煙鏡頭的擋箭牌,背離了主流價值的作品也經不起時代的考驗。
近日,中國控煙協會發布2018年度熱播國產影視劇煙草鏡頭監測結果,30部國產電影中,有煙草鏡頭的影片為26部,佔86.7%﹔30部國產電視劇中,有煙草鏡頭的電視劇為10部,佔33.3%。電影《我不是藥神》《邪不壓正》分別因煙草鏡頭時間最長、煙草鏡頭個數最多而獲得電影類“臟煙灰缸獎”,電視劇“臟煙灰缸獎”則被《獵毒者》“斬獲”。
從監測數據來看,熱播影視劇中含有煙草鏡頭的不乏少數。在公共場所全面禁煙、多城市推行室內禁煙的今天,影視劇中頻現吸煙鏡頭,與禁煙的方向背道而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前不久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影視吸煙鏡頭的誘導是青少年吸煙的主要因素之一。煙草鏡頭的廣泛存在和持續侵蝕,會淡化人們對煙草危害的認知,尤其是模仿能力極強的青少年群體。弱化影視劇中的吸煙鏡頭,是主動對接社會禁煙氛圍、減少不良示范的應然之舉。
控煙之難往往在於不斷有反面教材出現。正如網友所言,現實中吸煙危害身體健康,熒幕中吸煙是危害精神健康。打造熒幕無煙淨地,不讓觀眾受到精神危害,是精神食糧制造者的責任所在。熱播影視劇往往能掀起一股潮流,人氣明星更是具有強烈的示范效應,從經典港片中用紙幣點煙、穿風衣戴墨鏡等情節,曾引發大批青少年追捧耍酷的現實不難感知。抽煙是很容易模仿的行為,影視劇中頻繁出現吸煙鏡頭,會給青少年傳遞“吸煙很酷”的心理暗示。電影院也屬於公共場所,熒幕上向觀眾傳遞的信息,理應經得起價值評判。有的知名導演屢屢獲得該獎項,也說明這類評選缺少對文藝工作者的硬約束。影視作品中煙草鏡頭的佔比底線,以及對違規者的處罰應該劃得更明晰。
在此前廣電總局發布的控煙通知裡,要求嚴格控制以“藝術需要”“個性化表達”為名出現的吸煙鏡頭。煙草畢竟只是影視劇中的道具,就像其他任何道具一樣,在藝術創作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至關重要。影視行業亟待思考的是,為何類似“吸煙”這樣的鏡頭幾乎成為作品塑造人物的“必需品”?如果刻畫人物內心的彷徨迷惘、殫精竭慮或是自由不羈,都隻能依靠吸煙、喝酒、打架來外化表現,是否也反映出我們藝術表達的手段手法太過單調貧乏。藝術需要不應成為吸煙鏡頭的擋箭牌,背離了主流價值的作品也經不起時代的考驗。藝術表達有其邊界和尺度,類似抽煙、酗酒等不良行為,任何時候都不宜進行無節制、無限度的渲染。
控煙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業,也是一場布滿荊棘的持久戰,對任何可能加劇吸煙狀況的表現都應予以最大關切。讓影視作品更多地遠離“煙味兒”,應該不難做到。
(責編:張雋、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