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一般意义上指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比较稳定和获得较广泛认同、鲜明的风尚或作风。古代人很重视家风,把它作为自己家族的特征和标记的一部分,体现出自己家族成员道德品格、风貌气质甚至于审美情调的独特家族文化,更重要的是,家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族子弟的健康成长,最终影响到家族的盛衰。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云:“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宋代司马光 《训俭示康》称:“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云:“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家风之于古人,可见一斑。
优良的家风是一个成功家族的必备要素,是家族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留给后人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宋人韩元吉(南涧)曾言:“(宋代)苏氏有三望族:梓州、眉山、同安,同安之苏最盛。”[ [清]陈寿祺:《重刊苏魏公文集序》,[宋]苏颂著,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点校:《苏魏公文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年,第4页]韩元吉是宋代名族桐木韩氏韩维四世孙,南宋孝宗隆庆年间曾任吏部尚书,他的话是较有公信力的,代表当时人的主流看法。同安苏氏在宋代能够成为全国知名的世家望族,其家风必有其可取之处。宋代同安苏氏家风有从重武向崇文的转变,这里不揣浅陋,试作分析:
一、入宋前后,同安苏氏家风有重武的特点。
据谱牒记载,同安苏氏自称源出武功(今陕西武功),武功苏氏唐以前曾涌现苏绰、苏威等重要人物,是关陇世家大族,唐代出过苏瑰、苏颋等人,官至宰执,家世显赫。但年代久远,具体切实完整的传承世系正史失载,真伪难核。
唐朝末年,兵祸不息,民不聊生,苏益等人带领苏家随王绪、王潮为首的变民和流民组成的武装集团从中原固始辗转千里历经艰辛入闽。苏益和他的子弟等人作为变民和流民组成的武装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在乱世中为了保身卫家,定居后为了保家卫乡,理所当然门风重武。这种情况在唐末五代是生存的需要。“光州之四世孙、赠隰州刺史讳益,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又为泉州同安人。”[ 《叔父卫尉寺丞景陵府君墓志铭》,《苏魏公文集》卷62《墓志》,第946页]“益随王潮入闽,生光诲,仕闽为漳州刺史,居泉州同安,遂为同安人”。[ 《苏魏公文集》附录二,第1191页]
苏益英武有为,在军中是王潮的同乡、亲信部将之一。唐光启二年(886),王潮领泉州刺史,苏益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后任泉州都统领军使,因此得以在泉州安顿下来。宋初,追赠上将军,武安侯,隰州刺史。从记载可知,固始苏益率族人唐末随流民帅王潮入闽,崛起于草莽,这是同安苏氏的入闽源头。而且他们不是一般的军士,而是担任高阶军职,参与到了入闽武装集团高层的政治争夺。苏益生三子:光谊,光谓,光诲。苏光谊曾任泉州左都统军使。苏光谓曾任泉州右都统军使。苏光诲,读书习武,少谙兵法。后晋天福七年(942),曾任泉州都统使。宋代邹浩《故观文殿大学士苏公行状》载:“隰州生光诲,石晋初,与刘从效诛泉南叛将黄绍颇,从效表为漳州刺史,泉帅陈洪进畏其英杰不为己下,以计如之至同安,为大第,留不遣,而密使人之漳州夺其位,遂为泉州同安人。”[ 《苏魏公文集》附录二,第1202页]后晋开运元年、闽永隆六年(944),连重遇、朱文进等将领等在福州发动政变,杀闽帝王曦,对王氏大屠杀,朱文进自立为闽王,任亲信黄绍颇为泉州刺史。苏光诲随同忠于王氏的泉州将领留从效等诛杀黄绍颇,有功。留从效曾表苏光诲为漳州刺史,为陈洪进所阻。陈洪进忌惮苏光诲,以次女嫁光诲,在同安给他建华美的房屋,苏光诲无法违抗,遂定居同安。留从效后领泉州刺史、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等职,割据泉漳二州(南唐改漳州为南州)。宋建隆三年(962)留从效病卒,张汉思、陈洪进继立,苏光诲则投闲置散。苏氏人物在政治权力争夺中一度失利,但万幸的是政治倾轧中性命、家族得以保全发展。宋雍熙元年(984)苏光诲平盗有功。病逝后,宋太宗封左屯卫将军,赠上将军、武陵侯,妣赠安国夫人。
苏佑图,光诲子,字良谋。从小读书用功,刻苦习武,辅佐父亲光诲于帐中,知谋略,精通兵法,英勇善战。曾任漳州行军司马,平盗中,收降寇千余名,皆不诛杀,遣其回乡为良民。光诲闻之,云:“吾儿有阴德,其后必大。”
苏仲昌,佑图子,字孔嗣。从小魁杰,有文武才略。入宋,举贤良方正,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甲子科宋效榜特奏名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