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买车网 > 生活 > > “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
“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
2019-04-30 23:18 来源: 互联网 编辑:WB002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
“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

  新华社杭州4月29日电 题:“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新华社记者王俊禄

  浙江椒江海门码头向东29海里,大陈岛如一颗明珠,闪耀东海。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1)“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供电所工作人员为岛上居民更新电路(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60多年前,一批青年团员响应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海岛从原本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足迹。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2)“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的养殖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孤岛新生

  “中午吃的笋是从椒江买的。因为海上起了雾,轮船延迟,晚到了两个多小时。”92岁的第一代垦荒队员徐定寿和85岁的老伴周银翠的午饭有些迟。

  迷雾之中,高耸的垦荒纪念碑依然清晰可辨。那些芳华岁月和奋斗历程,也随着老人的讲述一一再现。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败退台湾,劫运了海岛居民1万多人,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1956年起,先后5批467名青年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3)“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岛俯瞰(4月1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往返大陆与海岛,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周银翠说,60多年前,他们撂下年幼的孩子,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从温州永嘉毅然奔赴大陈岛。那时乘的还是小木船,海上飘摇6个多小时才到达。

  “路不平,灯不明,电话不灵,小船开开停停。”这段顺口溜,让周银翠记忆深刻。垦荒队员们纷纷立下誓言:“有一百条困难,克服一百条;有一千条困难,克服一千条。”

  垦荒的道路,异常艰难。队员们要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业。“大家都挑重活干,比如挑大粪最累,男的挑120斤,我能挑100斤,赤着脚一步高一步低,但从不叫苦叫累。”周银翠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4)“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除了条件恶劣,危险还随处可见。当时,岛上布满了国民党部队埋下的地雷,后来用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多放养家畜,可引爆地雷。

  经过几年苦战,岛上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乳品加工厂、砖瓦厂、五金修配厂等,经济收入总计十多万元。

  海岛土壤贫瘠、淡水匮乏,台风肆虐,垦荒队员硬是徒手拓荒,为大陈涂下第一片绿,让海岛慢慢恢复生机。60多年过去,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然苍翠盎然。

  岛上的467位垦荒队员,也相互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许多男女队员还因此喜结良缘。沧海桑田,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图文互动)(5)“东海明珠”挺立一座“精神灯塔”——追寻浙江台州大陈岛垦荒精神

 台州星浪海水养殖厂的大黄鱼养殖网(4月20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代代传承

  岛上最漂亮也是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每到大台风来袭,这里还是岛上居民的避灾安置点。

  相比而言,一般的民房,都会在瓦片上压上大石头,防止被台风吹跑。

  1988年,年仅17岁的翁丽芬到大陈岛教书,一教就是30多年。“我是大陈岛走出去的孩子,这里有我割舍不下的情谊。”翁丽芬说。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中国买车网(www.auto-market.cn) 法律顾问:广东无极方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黔ICP备15010752号 客服邮箱:1447260813@qq.com CNZZ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