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汽车梦。没车的想要台车,有车的想淘汰手里的代步车换一台靓车。尤其是那些设计精良,堪称经典的车,大小伙子谁不想开啊。
然而对于设计师来说,要实现能让世人赞不绝口的汽车设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本国传统文化、时代潮流、最新技术成果都是设计元素的取材对象,但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让汽车载入史册,就很考验人了。
但总有那些经得起考验的设计元素,最终获得了时间的认可,进入了人类汽车工业博物馆。
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元素才能让人印象如此深刻呢?
汽车承载的文化
汽车刚诞生时,结构简单,外形丑陋。但即使是初生年代的汽车,也承载着当时的文化背景。
德国人卡尔·本茨手造第一辆汽车的时候,想的其实是用内燃机代替马匹作为动力,发明一款不用喂草料也不会排马粪的马车。所以当时的汽车不仅车体设计与马车如出一辙,连中舵方向盘,也模拟了马车夫在车辆正中驾驭马匹的位置。
但内燃机时代终究还是到来了。卡尔·本茨设计的这些内燃“马车”,是最后一批“马车”,却开创了汽车时代。发动机、驾驶室、储物空间的三厢结构,以及圆形的方向盘设计,成为了汽车时代最经典的元素。
当内燃机性能日益稳定,汽车真正融入人类社会的时候,人们便迫不及待地赋予它们更多设计灵感,把各国引以为豪的文化特征融入到汽车当中,成就了一批经典的设计元素。
劳斯莱斯最为人所知的特征就是车正脸上那高耸而刚硬的进气口,从1905年的老爷车,到现代动辄数百万的劳斯莱斯魅影身上,都能看到这张充满权威感的前脸。
其实这是致敬了英国最早的国教中心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是两位英国创始人特别的匠心。尤其在那些新大陆的美国同行崛起时,这种带有英格兰文化附加意义的设计风格与品牌绑定,成为了彰显身价的符号。
而在擅长汽车设计的意大利,老牌设计师宾尼法·利纳则在上个世纪为包括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道奇、捷豹在内的诸多厂商设计了标志性的“帆板”结构,改善了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表现。而这种高精尖成果的灵感来源,则是欧洲大陆上那些千年哥特式教堂的支撑肋板。
传统文化总是能刺激设计师们找到经典元素,完全可以在工业博物馆里供人欣赏数百年。
设计里的时代与潮流
除了传统文化,汽车设计师们也很擅长从时代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
在表现美国50~60年代风情的电影里,你基本都会看到一辆有骚气尾鳍的豪车,搞不好还是粉红色的。在相关的游戏里,这种车也很常见,这种尾翼几乎成了那个时候美国汽车文化的象征。其实,这种设计元素本身也来自时代。
50年代末,豪车品牌凯迪拉克面临销量危机,为了争取客户,他们孤注一掷地把美国火箭的尾鳍元素应用到了汽车尾翼上。没想到这个“疯狂”的设计一炮而红,为凯迪拉克创造了巨大的利润。
这显然是太空竞赛时代的梦想与现实结合的完美产物。
美国人的太空梦想也不止于此,更引领了一种跑车尾灯的经典排布——四个并排圆灯。一直到今天,在夜幕里看到四个红色的圆圈在前面,人们也会知道前面的车一定是一辆优雅而强劲的猛兽。而这种设计风潮源自60年代美国太空科幻漫画对宇宙飞船的描绘。
1957年,为了适应这种市场反馈极佳的跑车设计,美国国会还被迫修改了法律,把对车灯的规定从两盏圆灯放宽到四盏。
另辟蹊径的是从赛道文化中寻找灵感的意大利法拉利。
80年代,法拉利发现6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楔形前脸设计解决了赛车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升力,便将其应用在自己的量产车F40(参数|图片)和F50(参数|图片)上。而在21世纪到来后,他们又在楔形的基础上加上了大尺寸贯穿式前唇,这也是一项成熟的赛道技术,让法拉利汽车看上去更为凌厉霸气。
在新世纪,这种变化的主导者之一,是来自西班牙的设计大师胡安马·洛佩兹。他在此前还为兰博基尼服务过,最出名的作品是萌萌的兰博基尼MIURA。
在德国,随着时间推移变化明显的,则是汽车的线条。
众所周知,德国上个世纪的国民车是圆圆的大众甲壳虫。它的流线型车身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高端空气动力学成果,也奠定了德系车对流线的追求。
但到了更追求力量感的当下,和大众在股份和血缘上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奥迪也开始将继承自历史的圆润,与锐利的力量感相结合。表现在车型上,就是在沃尔夫冈·艾格主导下设计出来的三代TT和R8两款跑车。
作为技术和潮流的化身,汽车设计从来也不能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更应该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
中国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