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月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除了精彩的展映影片一票难求,由“大闹天宫”主题海报设计元素延伸的手办、手机壳、T恤、帽子、帆布袋等众多精美的电影节周边衍生品也在影迷群体中引发收藏热潮。这一风潮,只是风靡国际的电影衍生品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内电影衍生品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与电影票房市场相比,国内现有的电影衍生品产业却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7月10日,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公司副总经理朱海荣做客《今日影评》节目,将为观众朋友解析衍生产业在电影市场中的角色及其发展现状。
衍生品亦分“软硬”
长线IP最适宜开发
对于“衍生品”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并没有一个专业定义。以从业人员角度出发,朱海荣向《今日影评》介绍道,所谓的电影衍生品就是从电影衍生出来的产品,即以电影IP标志性元素为基础要素,进而创意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国际授权协会针对衍生品的实物种类制定了13大类的分类细则。朱海荣继续向《今日影评》指出,一般也可将衍生品分为所谓的“硬周边”与“软周边”,即收藏级衍生品及有实用价值的衍生品。《今日影评》也在节目现场为观众朋友展示了《流浪地球》《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等热门影片的收藏级“硬周边”。
那么,究竟哪些类型的电影最适合开发衍生品呢?面对《今日影评》抛出的疑问,朱海荣表示最适于做衍生品开发的其实是长线的电影IP,比如已做到第三部的《西游记》系列电影及《捉妖记》等。他指出,影响力是开发衍生品的前提和基础,而此类长线IP往往会集聚数量庞大的受众,其社会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针对适于开发衍生品的电影类型,朱海荣向《今日影评》指出,动画电影最为适合,其次就是有大量创造性元素的科幻类电影。此外,符合化的超级英雄类电影也非常适合开发。
国内市场刚刚起步
产业现状不容乐观
在《今日影评》节目现场,主持人与嘉宾也连线到了目前国内电影衍生品相关从业者——彩蛋工厂的章耿亮。针对衍生品开发环节,他表示,首先电影IP的管理者要有长线运营的意识,其次就是要制定中国电影衍生品的行业标准,利于产品变现及行业发展。对此,朱海荣向《今日影评》表示,由国产电影开发的衍生品规模仍不够大,是国内的行业现实。以产业现状观察,中国的电影衍生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电影衍生品话题,电影IP持有者显然也有话要说。节目现场,《今日影评》连线采访到了某电影公司制片人万军。在他看来,信息不对称是国内电影衍生品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制作方与需求方彼此都不清楚对方可提供什么服务。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我国,电影周边却做得不够令人满意。对此,朱海荣也表示赞同。他向《今日影评》指出,在世界上成熟的电影市场中,衍生产业收入是远超票房收入的。据他透露,《流浪地球》项目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在推进衍生品的授权开发,但直至影片上映大火之后才有众多厂商主动上门要求合作,这正是当前国产电影市场存在的一个问题。
产业实践困难重重
改善现状未来可期
消费者是衍生产业的终端。据某电影院衍生品销售经理王路静介绍,衍生品的产业比重随着近年来的票房增长而有着明显上升,但更多都以送给影院的礼物形式存在而并非用于售卖。对此,朱海荣向《今日影评》坦言,中国电影的衍生产业到了必须要发展的一个阶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到了诸多问题与困难。
其实,透过《流浪地球》与上影节的例子可以看出,面对有诱惑力的衍生品之时,我们的消费者还是愿意买单的。针对现阶段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朱海荣向《今日影评》指出了四个方面。其一,是未将电影衍生产业纳入到电影产业整体运营框架之中,直接致使衍生品开发拓展与电影创作生产的脱节。其二,是还未养成IP消费意识。其三,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在设计及运营层面。其四,是盗版对国内正版衍生品的严重冲击。面对《今日影评》的镜头,朱海荣呼吁,相关机构、从业人员及消费者都应维护正常的版权消费意识,唯有经历这一过程,国产电影衍生品市场才有可能真正繁荣兴盛。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周一至周五晚22:00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