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0日电 通讯:创新助力中企承建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顺利推进
新华社记者 陈文仙 吕迎旭
碧海蓝天下,“水工博物馆”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正在建设中,多项创新技术助力项目顺利开展。
阿什杜德港是中国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一带一路”重要项目,2014年9月开工,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以色列重要贸易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将达216万标箱,为以色列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日前探访了阿什杜德港项目建设现场。项目主要由码头工程、防波堤工程和疏浚工程三部分组成,码头总岸线长度2363米,基本水工类结构都在项目中得以体现,并采用了欧标、美标以及部分以色列标准,建设难度大且技术要求高,中国建设者们形象地称之为“水工博物馆”。
泛地中海工程有限公司阿什杜德港项目总经理张联玖对新华社记者说,阿什杜德港项目是中以两国大型基建合作项目的标杆,集中了多项水上工程领域的创新技术。
“由于项目涉及结构和工艺多,施工环境恶劣且安全压力大,工期节点多,项目团队面临重大考验,不得不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联玖对记者说。
张联玖兴奋地给记者列出了一串技术创新数字:2项国际发明专利、15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
他介绍说,为了克服恶劣海况条件对防波堤碎石桩地基处理的影响,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为阿什杜德港项目量身打造了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海上碎石桩施工的顶升平台。
张联玖形象地称这一顶升平台为“大板凳”。他说,“大板凳”的四条腿稳稳地扎在海底,受风浪影响的情况大幅减少,保障了施工安全和效率。
在码头钢管桩施工中,为规避大海浪带来的风险和抛锚对进出航道船只的影响,项目团队创造性地将用于桥梁施工中的顶推平台设备“嫁接”到了水工结构施工中,将水上施工变为了陆上施工,既提高施工功效,又提前完成任务。
对于水工项目而言,环保是一个巨大挑战。阿什杜德港项目在施工粉尘控制、噪音控制、保护土壤、特别是海洋环境保护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张联玖说,项目在改善施工工艺、选用环保施工设备、配备环保设施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努力。
为避免大体量开挖和回填给海洋造成污染,项目团队优化了主防波堤地基处理方案,打造了专门的平台设备,全部采用碎石桩处理,精准放点施工,属全球首创,高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在疏浚吹填作业中,项目采用了防污帘,严密围绕开挖作业范围形成一道屏障,防止开挖时造成其它区域海水污染,并在项目海域多个点设置浊度检测仪,实时监控海水浊度指标,避免对临近电厂入水口产生影响。
“项目施工至今,从未发生一次超标现象。”张联玖说。
为进一步控制施工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团队专门打造了打桩隔音罩,并且严格控制打桩作业时间。张联玖说,打桩隔音罩解决了噪音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困扰。
记者乘船所到之处,海水清澈,波光粼粼,偶尔还有漂浮在水面的透亮水母,跟随船只起伏游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