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章:《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课件PPT下载,主要介绍了古代小说概说,唐代小说—传奇,唐代传奇的代表作。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第一节:章回小说的形成、发展与体式特征,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叙事为主的重要文体,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名、成因及编写情况。《三国》与《水浒》的地位、影响。在《水浒》影响下,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欢迎点击下载哦。
PPT预览
PPT内容
第一章:《三国演义》及其他历史演义小说
古代小说概说
(一)先秦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先秦寓言、史书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
(二)汉代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三)魏晋南北朝
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
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
志怪小说 干宝《搜神记》;
志人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四)唐代小说—传奇
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
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
唐代传奇的代表作:
元稹《莺莺传》
白行简《李娃传》
蒋防《霍小玉传》
陈玄佑《离魂记》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
李朝威《柳毅传》
(五)宋元话本
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
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路线图
先秦寓言、史书 → 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话本 → 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形成、发展与体式特征
一、形成:宋元话本的基础上形成——案头之作
王国维认为:《唐三藏取经诗话》“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a、分卷立节
b、说书套语
c、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明代中后期:文人独创的作品
e、续书、仿作、改作
二、按题材内容划分:
1、历史演义
2、英雄传奇
3、神怪幻想
4、世态人情
5、才子佳人与艳情
6、公案侠义
7、社会讽刺
8、谴责时弊
三、发展情形:
(一)三个突出的现象
1、波浪式发展,低潮过后有高潮:三个高潮
2、杰作均有模式效应
3、发展并不平衡,后来未必居上
(二)文体改进与市民化色彩
四、章回小说的体式特征:叙事为主的重要文体
1、分回标目的形式
2、继承说话艺术的叙事方式:设置悬念
3、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
4、丰富多彩的叙事结构
5、缓急有致的叙事节奏
6、通俗化的叙事语言
五、章回小说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历史演义小说的定名、成因及编写情况
一、定名
二、成因;
1、历史悠久,典籍丰富
2、明清时文网森严,借古讽今
3、文人走捷径
三、编写的三种情况
1、除细节虚构、巧妙剪裁外,历史人物、事件力求保持历史原貌
2、历史事件小说化和历史人物传奇化的原则
3、严格依据史实记载,博考文献,文必有据
第三节 三国演义
一、《三国》与《水浒》的地位、影响
金圣叹《三国志演义序》:
余尝集才子书者六,其目曰《庄》也、《骚》也、马之《史记》也、杜之律诗也、《水浒》也、《西厢》也,已谬加评定,海内君子皆许余以为知言。近又取《三国志》读之,见其据实指陈,堪与经史相表里。由是观之,其又莫奇于《三国》矣。
《三国》、《水浒》在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表现在:
1、《三国》、《水浒》不仅仅是纯文学作品,而是大文学作品,大文化作品。它是在那个时代近一个世纪里我们汉民族文化-心理记录的载体。是中国民间文化精神的史诗性的脚注。
2、《三国》、《水浒》所宣扬的一些思想道德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两部书在塑造中国民间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3、《三国》被称为人才学,军事战略学,智谋策略学百科全书。《三国》、《水浒》中蕴含的大量政治学、军事学、谋略学、人才学等信息,今天正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商业运作、军事教育、人才管理等领域。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
4、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三国》、《水浒》也有很多糟粕。我们民族的很多劣根性如窝里斗、轻视生命、歧视女性、起绰号等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根源。在重建新文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剔除其糟粕。
《三国》《水浒》的文学影响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清末民初蔡东藩《中国历史演义》系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在《水浒》影响下,明代有三大系列英雄传奇:
1、说唐系列:《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三种,均以李世民为中心,写隋末群雄逐鹿故事。艺术粗糙,形象单薄,但对《隋唐演义》、《说唐全传》有奠基作用。
2、说岳系列:明代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是首部岳飞题材长篇。清代有钱采、金丰的《说岳全传》。
3、说杨系列:
明代两种最著:w
熊大木《北宋志传》(《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两书虽冠以“志传”、“演义”,实多无史料根据,并非历史小说,而是英雄传奇。
清代《水浒》的三部续书:
《水浒后传》、《后水浒传》、《结水浒传》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作者、版本
(一)关于“演 义”
1、“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演义及推演、详述道理。
2、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等。
3、宋元时期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义”。
4、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事,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也一般这样解释“演义”一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说:“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
5、历史上也有人将“演义”作为小说的代名词。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古今小说》的天许斋题识道:“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
6、总起来说,所谓“演义”或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陈寿之后130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详细,多采轶闻,极大的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
2、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东晋常遽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东晋裴启作)等著作,也不同程度的记载了一些三国人物及其事迹,都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
3、此后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
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
4、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
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苏轼《东坡志林》载王鹏语曰:“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5、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6、元代杂剧,更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记载的三国题材杂剧约有六十余种,现存二十余种。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单刀会》、《博望烧屯》等。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等都写有三国戏。元杂剧的三国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7、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平话五种”,其中《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全书以蜀汉为主线,上图下文,凡八万字,叙事始于桃园结义,终于三家归晋,基本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但其内容与文字较粗糙。
正是在史志、裴注、说话、戏剧等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三)《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
(四)《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
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五)《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六)《三国演义》定性:是小说还是史书?
1、被人误认为是通俗历史的原因
2、历史演义小说,有许多与史书不同的地方:
(1)历史人物——小说人物
(2)历史事件——艺术创造
(3)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
(4)本质区别:是否允许虚构?
提问: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真实反映了三国历史,你是怎么认为的?
三、《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 ”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云长——“义”的化身
3、才能上尚“智勇”
(二)“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这是当时的南宋时期以及元代的民族精神的反映。而且这样一变,就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悲剧的力量。因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势力最大,如果把他当作正统,就写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哲学,东征西讨,一股霸气而已。写刘备,写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刘玄德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面对金人的侵略,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遗民泪尽,哪里有一点“携民渡江”的打算?所以《三国演义》的尊刘反曹观念里,有很深的民族情绪在里面。写诸葛亮和刘备,就有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
(三)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刻画
“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诸葛亮
智 绝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智“的代表
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
(1)逆境中
(2)危急中
(3)化解难题中
(4)智慧较量中
一、诸葛出山
第34回蔡瑁捏造刘备反诗:“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第35回引苏轼古风一篇, 单咏跃马檀溪事。诗曰:“老去花残春日暮,宦游偶至檀溪路;停骖遥望独徘徊,眼前 零落飘红絮。暗想咸阳火德衰,龙争虎斗交相持;襄阳会上王孙饮,坐中玄德身将危。 逃生独出西门道,背后追兵复将到。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 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 两相遇。檀溪溪水自东流,龙驹英主今何处!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三分 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世间。”
水镜曰:公闻荆襄诸郡小儿谣言乎?其谣曰:八九 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毛宗岗评:“泥中龙”、“池中龙”、“波中龙”,凡写无数“龙”字,总只为引起“伏龙”一人而已。
毛宗岗: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至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才由徐庶亲口说出“伏龙”即诸葛孔明。
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
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
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
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
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毛评:正如永夜望曙者,见灯光而以为曙也,见月光而以为曙也,见星光而又以为曙也。又如旱夜望雨者,听风声而以为雨也,听泉声而以为雨也,听漏声而又以为雨也。《西厢》曲云:“风动竹声,只道金珮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玄德求贤如渴之情,有类此者!孔明即欲不出,安得而不出乎?
毛宗岗评
此卷极写孔明,而篇中却无孔明。盖善写妙人者,不于有处写,正于无处写。写其人如闲云、野鹤之不可定,而其人始远;写其人如威凤、祥麟之不易睹,而其人始尊;且孔明虽未得一遇,而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秀;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二、赤壁之战
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三、七擒孟获
毛宗岗评:
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
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亦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四、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关云长
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曹 操
奸 绝
曹操“奸绝”表现之一
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
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
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
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
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
曹操“奸绝”表现之二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
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佯醉杀人:乐官师旷。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
其他英雄人物
三国之有三绝固已,然吾自三绝而外,更遍观乎三国之前、三国之后,问有运筹帷幄如徐庶、庞统者乎?问有行军用兵如周瑜、陆逊、司马懿者乎?问有料人料事如郭嘉、荀彧、程昱、贾诩、张昭、顾雍、步骘、虞翻者乎?问有武功将略,迈等越伦如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者乎?问有冲锋陷阵,骁锐莫当如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合、夏侯敦、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丁奉者乎?问有两才相当,两贤相遇,如姜维、邓艾之智勇悉敌,羊祜、陆抗之从容互镇者乎?
(1)不以地位高低论英雄
(2)不以成败论英雄
(3)不宜阵营论英雄
(4)不带偏见论英雄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三国演义》的14种“妙处”
1、《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
2、《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
3、《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
4、《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
5、《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 之妙。
6、《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
7、《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8、《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
9、《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
10、《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11、《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
12、《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
13、《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14、《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三、《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三国演义》情节连接
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
火烧博望 青梅煮酒
古城相会 草船借箭
横槊赋诗 携民渡江
火烧连营 水淹七军(于禁、庞德)
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
舌战群儒 义释严颜
智算华容 怒鞭督邮
许田打围 智激周瑜
跃马过檀溪 走马荐诸葛
背诵曹操的三首诗
1、《蒿里行》
2、《步出夏门行》
3、《短歌行》
下面几段话分别是谁说的?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 ×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 ×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 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 ×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 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 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予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
× ×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 鼠乎!
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 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这首诗所叹的的是谁?为小说的哪一回埋下了伏笔?
× ×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 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 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 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 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 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 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 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 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因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河相阻耶?”
《三国演义》回目排序
谋董贼孟德献刀
张翼德怒鞭督邮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煮酒论英雄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刘玄德携民渡江
《三国演义》回目排序
定三分隆中决策
赵子龙单骑救主
司马徽再荐名士
会古城主臣聚义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三国演义》回目排序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七星坛诸葛祭风
诸葛亮智算华容
孔明一气周公瑾
诸葛亮痛哭庞统
关云长义释曹操
讨论题
1、为什么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
2、怎样评价《三国演义》的男权意识?
3、《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第四节:《东周列国志》等
一、史传色彩较浓的《东周列国志》
1、余邵鱼——冯梦龙——蔡元放(“记事体小说理论”)
2、时间为经,国别为纬
3、小说主题:
a、仁政民本思想
b、揭露与批判
c、歌颂传统美德
4、艺术性
a、结构巧妙,脉络分明
b、善于抓住重点,精于剪裁
c、详略得当
d、塑造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e、语言朴实晓畅
5、缺陷
二、《西汉通俗演义》
1、内容简介
2、艺术价值
a、反思历史,总结历史
b、人物塑造
c、文化素养和文字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