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暂时没受影响。”王健说。
王健是一家幼儿园运营商三育教育的教研部经理,三育教育在全国拥有超过100家直营幼儿园,在园儿童超过3万人。每年例行的一线巡查工作已经开始,她希望借此了解老师们的动态,并提升教研水平。
一线教师热情饱满,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园的未来发展会一如往常。 王健说,“我们仍在观望政策后续如何落地,以便配合实施”。
王健所说的政策,是指各级政府机关自2018年11月份以来连续下发的有关学前教育的纲领性和细则性文件。这些文件强调幼儿园普惠性质,限制幼儿园上市融资,极大改变了目前幼教行业的生态。
一线教学之外,如今投资这一产业的人们更关心旗下幼儿园是否要变身普惠园,哪些要变,此前拟定的发展规划是否需要“按下停止键”等等不确定性。
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5.5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6.04万所。也就是说,全国超过16万家的幼儿园,如今将可能面临一次重要的身份选择。
民办幼儿园两大变局
2018年11月份,一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纲领性文件,为未来20年的学前教育行业定下了基调:政府将坚持对这一领域的主导权,提升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并“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这一纲领性文件,被认为是监管层希望改变此前学前教育中一直被民众所诟病的教学质量管控不佳、幼师团队培训不足等问题。此前,包括红黄蓝在内的幼儿园涉嫌虐童等事件引发社会大量关注。
对投资者来说,这份文件无疑是重磅炸弹。
《意见》的关键性治理措施中,对于公立及非营利性幼儿园,社会资本通常用于控制它们的商业手段被逐一禁止,“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协议控制”均包括在内。对于营利性幼儿园,政府提升了开办门槛,要求取得“省级示范园资质”,并切断了营利性幼儿园开展直接资产证券化的路径,禁止其上市。
文件发布当晚,在纽交所上市的幼儿园运营商红黄蓝教育暴跌超过50%。第二天,亦有多家相关企业的股票大幅下跌——投资者认为文件“利空”。
受此政策影响,深圳一家大型幼儿园运营商已经暂停收购新的幼儿园。据《棱镜》了解,它此前预期的上市计划也已经取消,目前的工作主要是“维持原有幼儿园运营”。
这家运营商在全国拥有超过200家直营幼儿园,多数源自近年来在民办教育鼓励时期的控股型收购。
而后,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1月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作为纲领性文件的配套细则,要求将城镇小区幼儿园移交教育行政部门,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低收费的普惠性民办园——目前,在多数地方,仅公立园和民办非营利幼儿园能被认定为普惠园。
这并非新规定。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就包含有类似移交的说法。但此次重申规则,又接连出台相关配套细则,多家幼儿园运营商均表示“感受到了压力”。
前述总部位于深圳的幼儿园运营商高管推测,政府再次发文重推普惠园,动力之一来自“对人口红利减少的担忧”。此前,政府废止施行超过30年的一胎化政策,鼓励民众生育,但效果有限,“幼儿园收费高影响肯定了年轻人的生育计划”。
事实上,监管政策出台曾有风声:有运营商高管告诉《棱镜》,教育部前官员于2018年11月政策出台前曾提到政府将对普惠性幼儿园占比提出要求,但“大家都觉得那是远期规划,并没上心”。
由于新政出台颇为突然,很多幼儿园都在观望这一政策将如何在区县层面落地。因为,具体幼儿园监管由区县教育局负责。
一场关于移交的博弈
某些地区的变化已经开始来临。
一家运营商告诉《棱镜》,旗下位于江苏无锡的一家小区配套幼儿园已经收到当地教育局"明确要修改为普惠园’的要求”,但其他大部分地区尚未有动作。
“地方政府的态度跟当地公办园和普惠园的占比有关。”王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