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能源汽车,不得不提的是比亚迪(002594)。近几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可谓火热,卖到了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个城市,至2018年,连续3次蝉联全球新能源车冠军。1月14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最终数据,2018年新车销量为2808.06万辆,同比下降2.76%,但比亚迪却逆势增长,2018全系乘用车热销500028辆,增幅为23%,仅次于上汽乘用车的39.7%,在中国汽车品牌中排名第二,可以说是车企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了。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比亚迪背后的掌舵者--王传福,十几年前还是汽车"门外汉"的他,是如何带领比亚迪一步步成为新能源汽车之王的?今天,就和八姐一起来看看王传福与比亚迪的加冕之路。
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 来源:互联网
电池大王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芜湖市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技艺出色的木匠,为人正直、坚韧刚强、乐于助人,母亲则是传统的贤妻良母。王传福有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他比同龄孩子显得稳重早熟,性格比较腼腆不大爱说话,也不愿意与他人过多交往。但是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知道用功读书,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来学习。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南工业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物理化学系,因为专业的原因他在本科时王传福就开始接触电池,这也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87年顺利毕业后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此时开始了对电池的研究。在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留在该院工作。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在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当时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国内电池产业需求将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与日俱增。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于是在1995年2月,他辞职下海,从做房地产的表哥那里借钱创办了比亚迪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凭借自身技术研究的优势,比亚迪生产的第一个产品就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正当王传福寻求快速发展之道时,得知日本要停止生产镍锂电池的消息,他便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日本是这一产品的最大供应国,日本不再生产意味着这个产业将有一个新的世界格局,他当即决定生产镍镉电池。半年后,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让当时生产"大哥大"的公司--大霸,毫不犹豫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也是这一年比亚迪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并先后推出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推动下,全球电池价格暴跌,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而比亚迪依靠自身极高的性价比(日本产的手机锂电池8美元一块,比亚迪只要2.5美元)获得了摩托罗拉、爱立信、飞利浦、波导等国内外手机厂商的大额订单。3年时间,比亚迪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0%。
2002年7月,王传福带领比亚迪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6亿港元。上市后,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把镍镉电池远远抛在后面。由于锂离子电池拥有更高的附加值,比亚迪效益也获得全面改观,2002年毛利润率、净利润率分别达到41.7%和28.7%,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独树一帜。
适逢手机产业大爆发,锂离子电池需求"井喷"。到了2003年,王传福就把比亚迪做成国内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每三个手机中,就有一块手机电池是由比亚迪生产。
电动车大王
2003年,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迎来井喷期,王传福在成为电池大王后,又开始勾勒自己的汽车梦。
2013年1月22日,比亚迪斥资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77%的股份(一年后增持至92%)。正式踏入汽车制造领域。王传福没有讳言自己的意图:"西安秦川可作为进军电动汽车市场之切入点。"当时的王传福与比亚迪可以说是汽车制造领域的"门外汉",而秦川也仅拥有汽车牌照,并无造车技术。甚至有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得知比亚迪决定造汽车后,异常惊讶,声嘶力竭地抗议:"我们要抛比亚迪的股票,抛死为止!"随后的短短几天里,比亚迪的市值蒸发掉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