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建后的渔江村俯瞰图 供图/什邡市委宣传部
“5·12”汶川地震后北京援建什邡10年
什邡“泥浆村”的震后重生
10年前的“5·12”汶川地震,让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小城什邡,转瞬成为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发生后,北京与什邡确定对口援建关系,在教育、卫生、文化、旅游发展等领域展开长期合作。10年后的今天,小城什邡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民生保障能力比震前飞跃提升。在京什合作的框架下,现在的什邡已然从“伤痛”中恢复。
“北京的亲人来了”
回到四川什邡时,正赶上雍湖公园举办活动,孔繁敬掏出钱夹,对售票员说“来一张票。”售票员一听是普通话,一打听是“北京来的援建者”,怎么也不肯收钱。
孔繁敬,原北京城建集团什邡援建前线总指挥,从2009年开始参与北京援建什邡的建设。在什邡,当地人亲切地喊他们为“北京的亲人”。
2008年汶川地震,这座川西小城遭遇倾覆之殇。受灾最严重的什邡市红白镇,与震中直线距离仅30公里左右。地震后,什邡成为极重灾区,十数万房屋被夷为虚土,道路瘫痪,产业凋敝,百废待兴。
关键时刻,数以万计的北京援建者千里驰援奔赴什邡,开展对口援建工作,为这座43万人的小城“输血”、“造血”。
小城里,绝大多数人说四川话。不少当地人回忆,地震后,在餐馆里听到“说普通话的人”吃饭,老板一律不收钱。谈及此事,什邡人解释,“因为他们是来帮我们的,是我们的亲人。”
烂柴湾大桥将道路截弯取直
“北京大道”打通“生命线”
第一批援建者来到什邡时,几件大事摆在眼前:交通近乎瘫痪,产业亟待重建,受损的校舍、医院、住宅需要重新规划、建设。
什邡原先的主干道广青公路是贯通全境、南北走向的要道,但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北京对口援建什邡以来,将这条大道作为援建的重要工程,概算总投资16.1亿元,修建全长68公里。
一期工程,以成绵高速广汉北出口为起点,终点为什邡市洛水镇,道路全长42公里。2008年6月动工,2008年10月底实现主路通车,于2009年4月底全部完工。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终点相接,起于什邡市洛水镇,终点为红白镇红东桥,主要经过洛水、蓥华、红白三个镇。
二期工程全部位于山区,施工难度极大。对于这段路的修建,孔繁敬回忆,“需要处理7个地质灾害点,新建两座大型桥梁和一座中型桥,翻建小桥11座。蓥华大桥和烂柴湾永安大桥区域,原本是两块地质灾害点,以前雨季一来,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大桥的修建和周边山体的加固,解决了这个长久的难题。”最终,二期工程用时13个月完工,于2010年4月提前实现道路的全线贯通。
这条道路,打开了什邡封闭的大门,将什邡师古、湔氐、洛水、八角、蓥华、红白6个重灾镇与外界连接起来,也为什邡今后的旅游发展和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什邡人此后将这条路命名为“北京大道”。
“泥浆村”的变迁
在规划图谱上,孔繁敬把“北京大道”比作小城什邡的“一串项链”,其间缀有几颗闪亮夺目的“珍珠”,渔江村便是其中一颗。
10年后的今天,走在洛水镇渔江村的沥青路上,满眼望去,一排排川西风格、灰瓦白墙的乡村小别墅映入眼幕,紫红色的三角梅盛开在渔江村的各个角落,抱娃娃的中年人,同三五好友在房前的庭院里饮茶聊天,村子里满是怡然惬意的氛围。
“渔江村以前总被取笑是泥浆村。”村支书黄益成的一句话,将渔江村的记忆拉回10年前。窄小的水泥村路,一到雨天就会变成烂泥地,村民们进进出出总是深一脚、浅一脚,待到天晴,漩起的泥巴又变得像刀子一样锋利,稍不小心就会把人磕着碰着。
地震后的渔江村是一片“荒石乱滩”,近50%的房屋倒塌,还有30%变成严重危房,接手的援建者队伍选择新址重建。
孔繁敬记得,当时修建别墅时,千余人的工程队几乎在昼夜不停地施工。不少村民眼见着高楼平地起,有些吃惊,也有些担心。“有村民跑来问,盖得这么快,用钢筋了吗?直到踏踏实实看到钢筋,看到用料,他们才放心。”
2010年初,渔江村在新址开工建设,当年9月全部完工,交上了新房的钥匙。2011年5月之前,渔江村原村民全部入住新房。现在的渔江村居住区,西与北京大道相连,占地面积50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210幢小别墅。别墅两层高,运用整体性的框架设计,能抗8级地震。按照家庭人数,村民每人可分得25平方米住宅,再每人配有10平方米的“微田园”,可以作为蔬菜、花圃的种植地,也可以做成供人休闲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