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王传福来到深圳。或许他也没有想到,深圳这片沃土会带 给他如此大的创业热情。到深圳 一年多以后,王传福就放弃了不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创立比亚迪并开始其筑梦之旅。
一晃 23年过去了,这个当初仅有 20多人的企业,发展成如今 24万员工的规模,而曾经连 “不动产” 都搞不清的年轻人,把比亚迪发展成了如此规模。回忆这些年的发展,王传福感叹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
如今,比亚迪已拥有轨道交通、乘用车、商用车、电子 、电池等事业群,定位为“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创者”。王传福向记者坦言,希望能通过技术帮助国家排忧解难,构建绿色的大交通体系。
“不安分”的年轻人
1966 年,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18岁那年,王传福考入中南工业大学(今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考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修材料学。在研究生期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电池的研究中。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传福决定留在该院301室工作。仅仅两年后,年仅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提拔为301室的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但他心中的梦想,是能做一名企业家,将自己研究的技术产业化。到了1993年, 机会终于降临,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他被委任为总经理。
改革开放春风拂过的深圳,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特区。20世纪 90年代,深圳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人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寻求发展的机会,整座城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深圳创业氛围的“呼唤”下,王传福在一年多后选择了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下海”创立了比亚迪。脱离比格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相当于扔掉了“铁饭碗”。王传福回忆道,“作为年轻人,我们不安现状跳出来了。彼时的深圳也有这样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们没有资本和背景,就凭着热血和干劲在闯。”王传福带着向表哥吕向阳借来的 250万元资金, 领着 20多人开启了比亚迪的筑梦之旅。
接下来的 23 年间, 从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到汽车行业、轨道交通产业等,比亚迪已不是那家只有20多人的小企业了。截至2018年1月,比亚迪在全球共建立了30个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超过1800 万平方米,员工总数达24 万人。
2014年,王传福获得了当年的“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在2016 年扎耶德未来能源奖颁奖仪式上,比亚迪则赢得大型企业类别大奖。看着比亚迪如今的成绩,王传福感叹道,“改革开放对大家来说都是机会,我们很幸运能赶上并抓住这个机遇。”
创业的“笑与泪”
在创业初期,困扰王传福的并非技术问题, 而是资金问题。王传福笑言,自己曾经对“不动产”的概念摆过乌龙。比亚迪在早期去找银行贷款,对方表示没有不动产贷不了款。当时王传福和银行工作人员说:“我们有很多设备, 我们的设备都是不动的。” 听了工作人员的解释后,王传福才知道,虽然设备不动但可以被搬走,因此这是动产,只有房子那些才叫作不动产。
所幸的是,当时深圳成立了一个支持创新的部门,专门帮那些符合深圳发展方向的企业贷款。后来在深圳有关部门提供的担保下,比亚迪最终拿到了创业初期的银行贷款。王传福直言,深圳营造了富有竞争和创新的市场化环境,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企业进行创新,“深圳企业的骨子里头就是创新。”
许多人不知道比亚迪创业初期的艰辛, 但想必不少人就比亚迪与日本索尼的官司有所耳闻。
2002年7月30日,三洋在美国圣地亚哥法院向比亚迪提起了法律诉讼,指控比亚迪侵犯了他的两个锂离子电池专利技术,要求索赔1亿美元。同时,日本索尼株式会社也向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东京地方法院)递交起诉状,要求禁止比亚迪向日本出口、销售最主要的6种型号的锂离子充电电池。
当时海内外舆论都对比亚迪持“看空”的悲观态度,东京排名前十的律师事务所都谢绝了比亚迪的诉讼委托。比亚迪客户摩托罗拉、诺基亚还要求比亚迪写保证书,如果因为官司导致其公司有损失,比亚迪要全额赔付。面对如此局面,比亚迪仍选择了背水一战。经过几百个日夜的努力,比亚迪仅索尼案件所提交的辩论文件和证据材料就有200份,共计 5000多页。
2004年3月,比亚迪向日本特许厅请求宣告索尼专利无效,并于2005年1月获日本特许厅批准。2005年3月,索尼公司提出上诉,但面对比亚迪提供的确凿证据,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做出判决:驳回原告(索尼)请求,支持原有判决,索尼无可辩驳。两天后,在美国围堵比亚迪的三洋也宣布撤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