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亲口承认了其2011年出品的《人类星球》存在“不准确的叙述”,但在“造假”问题上并没有明确表态。在纪录片拍摄中,的确存在一大片模糊地带,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会有不同的认识,想要两方达成一致意见,是比较难的事情。
《人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网友们纷纷表示“难过得哭出声”“仿佛心中的圣殿倒塌”。这种难过,一方面是不忍心看到豆瓣评分高达9.8的作品存在如此明显的瑕疵;另一方面,是不愿相信BBC出品的纪录片也会“造假”。
如果是别的什么小的平台,或者一些不知名的创作队伍出现“造假”后,根本引不起这么大的反响。这客观上也说明,纪录片的拍摄,存在“不准确的叙述”,在业内很可能是一种“潜规则”,为了给观众呈现出更好的画面、更强烈的情节冲突,纪录片从业者利用专业优势,建立了一道信息屏障——让观众相信他们的眼睛,而非探究真相。
“造假”与否,关键点在于观众评判,如果观众意识到,一些特殊的镜头,根本无法通过实拍呈现,而纪录片也通过相关字幕进行了“现场还原”提示的话,这就不属于造假,而属于创作者与观众达成共识。比如同属BBC出品的《行星地球2》,里面有一段群蛇追逐围攻一只小鬣蜥的场景,被英国电影学院奖评为2016年“观众必须观看的一个瞬间”,这种利用多机位拍摄与剪辑技巧而形成的画面,是为了帮助观众了解捕猎的精彩瞬间,不应对此过于较真。
这次《人类星球》引起轩然大波的主要原因是,在第4集讲述了科罗威人的丛林生活,称“他们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树屋中的部落”,而当地人却对另外一部纪录片的主持人说,树屋“不是我们的家”,是被“委托拍摄的”,这位主持人也称:“(树屋)不是他们生活的地方,这完全是欺骗。”
“欺骗”,这已经是对BBC《人类星球》的一个严厉指控。假设过去科罗威人真的曾经在树屋上居住过,《人类星球》现在是否可以通过“搭场景”“请演员”“造情节”的方式进行拍摄?就像还原群蛇追逐围攻小鬣蜥那样?
宽容一点说,过去的科罗威人如果真的曾经在树屋上久居过,BBC这么处理,还是有着一定理由的。但BBC的失误之处在于,没有鲜明地指出,画面是在描述过去,一切的元素都在指向当下的现在进行时,这给观众造成了一个错误认识:迄今为止科罗威人仍然住在树屋上。
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人类星球》陷入“造假”风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对观众进行提示,也就是说,作品给了观众实拍的印象,但实际上是摆拍的,甚至隐瞒了拍摄过程中科罗威人在树屋上的不适应性,被批评“造假”,完全在情理之中。
通过这起风波,可以讨论一下一个有关纪录片的老问题:纪录片究竟应追求真实还是好看?就纪录片这种体裁来看,真实性显然是其价值核心,但纪录片的性质也决定了,在其创作过程中难免要融入一些艺术手段。即便一部纪录片百分百的画面为实拍,导演一样也可以通过镜头、剪辑、配乐等技术手段,来呈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除非有一种纪录片,它拍摄了重要历史时刻的片段,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些画面记录了历史。但这样的记录,是震撼的也注定是短暂的,想要了解前因后果,恐怕还得通过从大量素材中,选出有用的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
在大多数情况下,真实的,往往是冗长、乏味的。观众不会想盯着一个摄像机监控画面,一动不动地看几个小时。但这也不意味着,观众喜欢故事,纪录片创作者就可以为所欲为地虚构、造假,并把假的包装成真的拿来欺骗观众。
纪录片创作的首要态度是诚实,诚实决定了创作者的格局,也决定了观众是否会真正进入纪录片。在守卫诚实的基础上,纪录片创作者可以适当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创造,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依然是观众的知情权要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