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买车网 > 生活 > > 推动更多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
推动更多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
2019-05-18 03:01 来源: 互联网 编辑:WB002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
地方经济发展程度虽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两者并非一对因果关系,即“穷”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厌学。让贫困地

地方经济发展程度虽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两者并非一对因果关系,即“穷”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厌学。让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社会各界应给予贫困地区教师和儿童更加精准的关注和支持。

《半月谈》日前刊发报道《越穷的地方,越滋生“厌学症”?》,引发热议。不得不承认,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穷”和“厌学症”之所以产生关联,主要原因还是地方经济发展程度确实与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一般而言,地方经济发展越落后,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而言越有限,进而导致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待遇较低,无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各种教育教学改革也因此受阻。课堂不生动,教学无新意,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在一些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依然存在,受大学生就业难、薪酬待遇不高等新闻报道影响,一些人据此认为读书不划算,不再愿意支持孩子读书。家长不支持,孩子不爱学,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媒体的调查反映了当前我国农村教育一个迫切需要反思的问题,即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要在财政上多投入,更要在文化层面上给予关注。

然而,地方经济发展程度虽然影响基础教育的发展,但两者并非一对因果关系,即“穷”并不必然导致学生厌学。纵观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既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也有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近年来,全国教学改革涌现的很多典型,有一些就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让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的前提,是地方政府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数据显示,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因为缺少专业技能而摆脱不了贫困。但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穷则思变”的说法,穷的地方也可以办“强教育”“大教育”,也可以形成尊师尚学、充满书香的社会风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财政收入尚不及南方一个乡镇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会宁县,在财政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2018年,全县教育支出为9.8亿元,是县本级预算收入的3.6倍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自恢复高考后,截至2018年,会宁县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近11万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100多人,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500多人。

让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的根本,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政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村教育发展,从教育经费投入到师资队伍建设,从学生资助到招生指标倾斜,这些政策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面貌,提高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让这些学子看到了梦想和希望。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能从根本上帮助更多农村孩子圆自己的大学梦。

让贫困地区办优质教育的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一顺口溜很直观地反映出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现状。部分贫困地区的学校尽管校园环境看上去很靓,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相对陈旧,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并不开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而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编制、待遇、培训、专业成长等方面出真招实招,给予教师更多更全面的支持。

让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的抓手,还要从教育教学改革层面加以推进。从文化层面看,当下的课程设计、考试评价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市化倾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孩子的生活有些距离。破除这种疏离感,一方面,要在教材设计时多关注农村群体,打造更多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等要求。

让贫困地区办出优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校舍、操场、图书等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社会各界应给予贫困地区教师和儿童更加精准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师生一起成长,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高政)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中国买车网(www.auto-market.cn) 法律顾问:广东无极方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黔ICP备15010752号 客服邮箱:1447260813@qq.com CNZZ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