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作响的震撼
《陈寅恪论稿》自序
刘梦溪
古今东西的大师巨子,很少有像陈寅恪这样,因读其书而受到透彻的精神洗礼。马一浮也是影响我至深的学术大师,相比之下,马的影响表现为潜移默化,缓慢的润入心田,陈则是隆隆作响的震撼。所以如此,是由于陈寅恪的学说有一种志不可夺的力量。
我研究陈寅恪迄今已二十有五年,整整四分之一世纪。出了三本书:一是《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二是《陈寅恪的学说》,三联书店2014年出版;三是本书,《陈寅恪论稿》,仍为三联出版。书中的篇章文字系陆续写成,也大都在学术刊物和报纸的学术版刊载过。只是整理成书是最近几年的事。因为同时也在研究其他课题,所花时间比研陈多得多。单是研究马一浮就持续十有余年。由研马而进入宋学,旁涉佛学,又返归六经,时间更无法计量。何况还有多年来一直关注的国学,以及学术史和思想史的一些课题。
这种多头并进的研究方法,好处是不致忘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为一隅一曲所局限。不好处是,战线长,论域多,出书慢。以至于一度常不自觉地诵念一副对联:“终年著述无一字,大患分明有此身。”当然也和六十初度时生了一场大病有关。熟悉我研究状态的一位友人,一次打来电话,问又叉到哪儿去了。我说马一浮。他大笑,并问何时回来。显然指的是回到陈寅恪研究。所幸无论我走到哪里,陈寅恪的思想和精神,都不离不弃地跟随着我的行程。古今东西的大师巨子,很少有像陈寅恪这样,因读其书而受到透彻的精神洗礼。马一浮也是影响我至深的学术大师,相比之下,马的影响表现为潜移默化,缓慢的润入心田,陈则是隆隆作响的震撼。所以如此,是由于陈寅恪的学说有一种志不可夺的力量。“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於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试想这是怎样的情致,何等的力量。百年以来的现代学者中,没有第二人能够与陈寅恪的这种精神情致相比肩。
《陈寅恪的学说》一书,主要是梳理和还原陈氏学说体系的的内在结构,提出陈寅恪不仅是大史学家,而且是了不起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体系的构成,一是属于义理学维度的种族与文化的学说,二是属于考据学范畴的陈氏阐释学,三是属于词章学方面的佛典翻译和文体论。此三方面的内容构造和研究旨趣,我在《学说》的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三个章次,作了重点分论与阐释。余者第一章为探讨陈氏学说形成的个人经历和家世背景,第二、三章是还原其博学兼通的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第四章系阐明“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在学说建构中所起的立基作用。最后的第八章,章题为“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意在总括其秉持一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何令陈氏学说闪现出照彻人文学领域的永恒之光。也许这就是此书出版后,一直受到读者青睐的缘由吧。
《陈宝箴和湖南新政》则是对义宁之学的一个专项研究,尽力在汇拢爬梳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再现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在其子陈三立的襄助下,引领和推动1895至1898年湖南维新运动的历史过程,以重构当时从朝廷到湘省的复杂多变的人物关系和当事人的心理结构。全书共九章,第一章叙论陈宝箴膺任湘抚前在季清社会所扮演之角色,是为前论部分。第二至第六章叙论湖南维新运动的举措和展开。第七章和第八章论述湖南新政在戊戌之年的机遇和挫折,以及因慈禧政变而遭遇失败。此七、八两章是为该书的高潮部分,时局的跌宕变换所导致的人物关系的重组和当时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此两章有具体而微的呈现。最后的第九章,特为考证陈宝箴死因而作,长四万余言,是《新政》篇幅最长的一章,有关陈宝箴系慈禧密旨赐死的任何蛛丝马迹的线索,都鲜有放过。后来吾友陈斐先生又补充了一条极为重要的新材料,使得此一疑案不致再有他解。此一悲剧事件,对陈氏家族的打击极为沉重,不止陈三立首当其冲,大病几死,当时只有十岁的未来的史学家陈寅恪也受到心灵的巨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