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立足本土的藝術博覽會的代表,第十四屆“藝術北京”博覽會於“五一”期間在京舉辦。藝術博覽會作為畫廊展覽、銷售最集中的平台,可謂藝術品一級市場的“晴雨表”。藝術品市場中,一級市場大致可理解為“一手”市場,即畫廊通過代理或合作機制發掘藝術家,將其作品以展覽或其他形式直接介紹給公眾。因此,通過回顧藝術博覽會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一窺中國藝術品一級市場的成長足跡,也可直觀感受到藝術如何從殿堂走向大眾。
1993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國內原本沉寂的藝術品交易逐漸活躍,社會對於藝術品的需求逐步增長,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應運而生,並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拉開帷幕。作為中國藝術品的“廣交會”,藝術博覽會首次由國家撥款模式向引入市場機制轉變﹔參展主體多元,包括國內及部分國際畫廊、畫院、畫商、藝術家等﹔展覽內容豐富,中國畫、油畫、書法、民間美術等一應俱全。作為中國第一個以主動開放市場、提供公共平台為宗旨的藝術博覽會,中國藝術博覽會具有開創性意義,吸引了全國大批對藝術感興趣的人群,藝術品交易也較為活躍。
2004年,第一個以畫廊和藝術機構為參展主體的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在北京開幕。此時,距離第一屆中國藝術博覽會舉辦已有11年。這11年中,國家不斷深化改革,經濟穩步增長,藝術品市場需求節節攀升。所以,第一屆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的開幕引發各界廣泛關注,參與人數眾多,成為畫廊、藝術家和收藏家的重要年會。本屆博覽會的主要特征是國外畫廊參與踴躍,佔比超60%。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國內高品質的畫廊未整體形成體量規模﹔另一方面是在海外市場布局已久的國外成熟畫廊看到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潛力與機遇,不斷擴大藝術品市場,搶佔先機。但是,當時的市場反饋卻不盡如人意。
2006年左右,藝術品市場發展已呈井噴之勢,中國藝術品在拍賣行業這類二級市場不斷高價成交,短時間內實現了可觀的回報率。中國本土畫廊在藝術行業自身及社會資本推動下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一時間,全國各地高校紛紛開設藝術專業。在北京,每個周末都有新的畫廊和藝術空間開幕,藝術不再局限於專業領域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速崛起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比如像“藝術北京”博覽會等大量藝術博覽會開始出現。
“藝術北京”博覽會的獨特性在於,它是順應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具體情況誕生的,它專注於呈現中國本土優秀藝術畫廊,致力於策劃專業展覽,積極推動畫廊簽約合作藝術家,通過每間畫廊的努力共同筑就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在博覽會上亮相后,很多新興畫廊得到更多關注和認可,其合作藝術家也得到了業界與市場的肯定。
隨著經濟和市場的變化,“藝術北京”博覽會也在不斷調整自身展覽結構,一切從人們對藝術的實際需求出發。例如,2009年,博覽會開設“經典北京”板塊,滿足人們對中國傳統藝術以及西方經典藝術的需求﹔2015年,推出“設計北京”板塊,致力於打造一個匯聚設計資源,幫助設計實現市場化的平台﹔此后,再次增加“公共藝術”板塊,為更多公共空間的藝術化和品牌化提供解決方案。今年,博覽會的設計藝術板塊規模持續擴大,致力於打造藝術與設計相結合的展示與交流平台,並試圖打破邊界,探索藝術、設計、生活三者間的無限可能,讓藝術與設計回歸生活。本次設計板塊的年度主題為“設計予己”,將關注焦點回歸到對人類自我價值的關照之中,以此發掘並推薦更多適合國人的優秀設計。隨著消費藝術時代到來,相信藝術博覽會將會以更加專業而誠信的服務使藝術走入千家萬戶。
三個藝術博覽會見証了國內藝術品一級市場的發展軌跡:畫廊在市場變化中積極調整經營策略,藝術家不斷創作出更多與時代、人民緊密相連的作品,成熟的市場操作發掘出一批又一批新銳藝術家和優秀藝術作品……作為中國藝術交流的窗口,藝術博覽會向世界展現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更令人欣喜的是,美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議題,越來越多的人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后,開始重視精神文化生活,開始親近藝術、熱愛藝術、收藏藝術。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藝術必將成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博覽會也將憑借自身獨特優勢成為連接藝術與公眾的重要橋梁。
(作者為“藝術北京”總監)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5日 08 版)
(責編:馮粒、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