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知識付費大發展,“付費”卻非都得到“知識”
知乎Live、喜馬拉雅聽書、豆瓣寫作營、混沌大學……近年來,各類知識付費平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用戶從起初的質疑、不習慣,到如今乖乖上繳錢包。知識付費產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用戶交了錢,就真的能學到知識嗎?近日,有媒體針對知識付費如是發問。
知識付費,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同時使付費者獲取知識。知識付費有利於人們高效篩選知識,也能激勵優質內容的付費平台形成良性競爭。據相關數據顯示,知識付費產業預計到2020年規模將達235億元。
然而,從反饋的信息看,知識付費並沒有讓人學到多少知識。就知識的購買者來說,知識付費難以見成效,主要是選擇太多、時間太少,造成人們的決策癱瘓、選擇的時間成本增加。時間有限,盲目跟風,以及知識寶庫中的“精華”難覓,加上自律性差等,都導致“付費”並沒有達到“知識”的預期。
而就收費方而言,付費平台把知識付費搞得越來越像一種“社交貨幣”。而花錢買來的“知識”,如果不是“物有所值”,接下來想再用“割韭菜”方式盈利,恐怕並不現實。高質量的知識付費產品,同樣需要知識提供者的傾心付出。如果只是把一般性知識加以包裝,進而形成“網紅”或“粉絲”,這樣的知識付費模式恐怕走不遠。
客觀地講,移動互聯網普及加快了生活節奏,人們害怕聽到“你今年讀了幾本書”這樣的問題,而知識付費的出現,恰恰契合了這種需求。但改變“感覺錢交了,知識就是我的了,課放在賬戶裡,有效期很長,就更懶得去看了”這種現狀,也還有一段路要走。
“知識焦慮”蔓延已成趨勢,但如何緩解,並非隻有“知識付費”一條路,但都需要認真投入相當的時間與精力。總之,若想獲取真知識,當以務實的態度勤求索,並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是緩解“知識焦慮”的正確態度。
□劉天放(職員)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人民視頻客戶端下載
推薦閱讀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等與會並致辭。 【詳細】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