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是“不可能”
最后的晚餐(壁畫) 1498 年 達·芬奇
岩間聖母(木版油畫)
十六世紀初 達·芬奇
抱銀貂的女子(木版油畫)
1488—1489年 達·芬奇
不是巴黎,不是佛羅倫薩,不是羅馬……這次,高科技讓你在北京就可以一覽達·芬奇這位“跨界奇才”的藝術人生。
4月16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中心聯合呈現的全球藝術教育推廣項目中國首站“達·芬奇的藝術:不可能的相遇”在中央美院美術館拉開帷幕。作為紀念達·芬奇逝世50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該展採用了國際領先收藏級數碼還原技術(“Opera Omnia”技術),對《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天使報喜》等17件分別收藏於盧浮宮、烏菲奇美術館、梵蒂岡博物館等世界級博物館級的代表作品進行高清晰度且等大的復制,高度還原畫面質感與色調色溫,集中重現了達·芬奇最重要的藝術創作遺產。
此次展覽位於中央美院美術館南側的弧形場地,在由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院長朱锫創作的建筑裝置作品中呈現。進入展廳,靜謐的長廊仿佛讓人進入了時空隧道,《聖母子》《抱銀貂的女子》《美麗的弗羅妮葉》《蒙娜麗莎》《酒神巴克斯》……這些特殊材質的高清大圖鑲嵌在長廊兩側的畫框裡,作品中精確的色彩控制、豐富的細節表現,讓觀眾仿佛正在近距離欣賞一幅原作。來自高校的張軍說,此次展覽雖不是原作,但無論從畫面質感還是呈現的效果來看,都跟原作相差無幾,讓人一飽眼福。
在展廳的盡頭,許多參觀者席地而坐,長時間靜靜地觀賞《最后的晚餐》。“站在等大復制品跟前,才發現這幅壁畫裡每個人物的腳被刻畫得非常細致。”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王魯湘感慨。由於達·芬奇繪制這幅作品時摒棄了當時通行的“濕壁畫”畫法,導致這幅作品歷經數次大修。在復制品上,壁畫殘缺、剝落和修補痕跡也都如實反映出來。
除了那些在書本或網絡上被眾所周知的經典藝術作品外,普通大眾沒有太多機會可一睹達·芬奇的其他作品。因此,此次展覽能夠使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無法移動的珍貴原作,以新的方式匯聚一堂,無論對於這些作品之間,還是對於這些作品與觀眾之間,都不啻為一場“不可能的相遇”。“‘不可能的相遇’包含了多重含義:首先,我們和人類文明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相遇了﹔其次,我們和人類智慧的高峰相遇了。達·芬奇曾說過‘最高尚的樂趣是理解的樂趣’,而今我們遇到的,是達·芬奇把人類對藝術、對科學、對哲學的深刻理解融為一體,創造出的人類奇跡﹔再次,我們和探究奧秘的機會相遇了。” 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說。
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保盧奇曾評價:“回顧達·芬奇50多年的藝術生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數量非常少,甚至不足20件。一些有文字記載的畫作已經散佚﹔一些作品並未完成﹔還有一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因技術缺陷而損毀。實際上,對達·芬奇來說,繪畫更多的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它是獲取知識的工具,是科學研究的工具,也是一種前衛的專業實驗的工具。”正如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所言,達·芬奇對知識的探求不設邊界,他對人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充滿信心,他的一生集中反映了文藝復興精神中對於人的價值和尊嚴的高度肯定,他在各個領域的豐富實踐,為后世的人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據了解,此次展覽的所有復制品版權清晰,均經過相關博物館的明確授權。意大利的Opera Omnia項目意在為同一個地方提供一位藝術家的全部資料,因使用原作存在諸多困難,因此該項目成為傳播意大利文化的寶貴工具。迄今為止,該項目已在意大利和世界各地舉辦了30多場展覽,這些展覽得到了權威藝術史學家的認可和數十萬游客的贊賞。這一做法也令人思考,在那些人類璀璨文明變得愈發珍貴與脆弱,同時又面臨著寬廣的觀看需求時,技術對於藝術的“重制”顯得愈發重要。一方面,這些數字繪畫會激發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原創作品無法隨意移動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寶貴的文化傳播方式﹔另一方面,它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傳播與交流方式也有諸多新的啟發,“不可能的相遇”完全可通過現代技術的支撐創造更多“相遇”的可能,將中國藝術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