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冬,凌晨4点的重庆缙云山上,山风凛冽,寒气刺骨。缠绕山间的重重迷雾,似乎正在讲述:新中国的前路才刚刚开始。
一束微亮的手电光,在林间小道上若隐若现,20岁的朱广魁正摸黑上山。此刻,他的任务是需要在2小时内到达隐藏在山顶的一处教理院,单枪匹马将一名重要“敌特”头目诱骗下山,实施抓捕。
“我事先早就安排了‘眼线’,跟守门的铁匠师傅说好,人一到他就给我开门,结果……”
如今,已89岁的朱广魁每每跟儿子朱晓昙和孙子朱宁聊起这段过往时,依然神采飞扬,甚为自豪。身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首批老警察,他不但见证了重庆公安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还将人民警察爱护百姓、踏实工作、机智勇敢的作风,一辈一辈地传承给了相继加入公安队伍的儿子和孙子。
70年前首批老警察 爷爷单枪匹马诱捕“敌特”头目
“我认为做警察要机智勇敢,不怕艰难和危险,绝不可轻言放弃!”记者近日见到朱广魁时,他用一口清晰的普通话讲述着自己做了一辈子警察的感受。
老爷子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穿着一套蓝色西服,一头银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他静静地坐在那里,腰板挺得老直,虽然耳朵有些不好使,可只要聊起往事,双眼就散发出的光亮。
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眼都是老爷子年轻时候的影子。
朱广魁生于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同年6月他初中毕业后,报读了我党刚在南京成立的公安学校。随后,19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西南服务团公安支队,跟随组织从南京一路步行来到重庆。
“1949年11月底,重庆解放后,我参与筹备成立了建国后最初的重庆市公安局。”朱广魁说,1年后,他分入原北碚分局金刚派出所,任政治干事兼侦查干事。
当时刚刚解放,大量“敌特”分子、散兵游勇、帮会组织等势力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极端仇视,疯狂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社会治安形势十分严峻。
单枪匹马秘密诱捕“敌特”的故事,老人时常跟家人谈起。当年的那个“目标”躲在缙云山上,以“授课”为名,给年轻学生们“洗脑”很是狡猾。“我提前几天去踩好点,与教理院看门师傅打点好,然后当天凌晨4点,带着一把手枪,一支手电,摸黑步行潜上缙云山。6点,天刚蒙蒙亮,我准时到达大门口,进去后,学员和老师都还在睡觉。我说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很客气地邀请目标人物下山,介绍一下他‘教育’工作的相关情况,‘敌特’头目最终被‘骗’到派出所,不费一枪一弹成功抓捕。”
朱广魁在金刚派出所工作1年多后,又相继调入蔡家分驻所、天生桥派出所,1975年重回重庆市公安局,进入行政处管理科工作。1990年6月,老人带着对人民公安事业的无比忠诚光荣离休。
受朱广魁的影响,儿子朱晓昙1979年4月紧跟父亲的脚步,加入了重庆市交警大队一中队,从事交警工作。
这一干,又是一辈子。
40年前天雨路滑 交警父亲挨个提醒“挂二档,慢慢开”
“我这一辈子都与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啊!”现在63岁的朱晓昙,2016年从渝中区交巡警支队退休了。从警37年来,他一直扎根渝中区,既见证了渝中区道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又经历着交通管控系统、交警警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市民交通安全意识的转变。
朱晓昙说,1979年他刚刚走上交警岗位时,路面上跑的是前苏联的“伏尔加”,还有“老解放”、“老东风”,车流量不算大,当年的道路管控设备及交通安全设施跟现在也没法比。
“当时,我们一中队的管辖范围包括了小什字、民族路、朝天门和新华路,有不少路段都很陡。特别是朝天门地区,一下雨地面就滑得不得了,车辆经常侧滑,发生事故。所以只要一遇到下雨天,我们就要挨个给驾驶员打招呼,提醒路滑,要挂二档,慢慢开。”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当时交警的真实写照。
1985年之前,重庆的交通信号灯还是属于手动控制,后来才改成遥控。当时一旦遇到停电或特殊情况时,交警就必须站上指挥岗亭,用手势疏导交通。
朱晓昙说,当时他们指挥交通的装备就是一根指挥棒,一副超长的白袖套,夜晚时袖套从手掌拉到肩膀,起到如今“反光背心”的作用。此外,每人还会配一个镔铁大喇叭,执勤时向市民宣讲:“行人请走人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