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买车网 > 生活 > > 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2019-04-24 09:04 来源: 互联网 编辑:WB002 打印 手机阅读
[导读]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位于黄淮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有2000多

  新华社石家庄4月22日电  题:“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新华社记者许苏培、范世辉

  位于黄淮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有2000多年的土地盐碱史,是有名的“老碱窝”。46年前,多位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来到曲周,立誓“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1)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麦田查看小麦长势。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如今,盐碱滩变成了米粮川,成为高产高效示范田。

  “三漏房”安营扎寨

  4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人们来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辛德惠院士的墓前凭吊。46年前,作为曲周改土治碱事业的先行者,辛教授来到这里,和群众一起挖渠打井,改土治碱。1999年殉职后,应曲周人民的强烈要求,家人将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曲周。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2)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响应国家号召,在曲周建立了治碱实验站。他们在曲周最苦最穷、盐碱最重的张庄安营扎寨,住着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吃着粗高粱拌粗盐粒和干辣椒的饭,立下“治不好盐碱地不回家”的誓言。

  “老师们的土壤、地质和水文等专业知识与农民的经验一结合,立刻就碰撞出了火花,当年就找到了改土治碱的方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15个春秋过去,曲周28万亩盐碱地得到全面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3)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根据曲周经验,国家将黄淮海平原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列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993年,由中国农大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与“两弹一星”一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成功治理,在扭转我国南粮北调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宏彦说。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4)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河北省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在做饭。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论文写在广袤田野

  如何把技术实实在在交到农民手中?

  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乡村建起了科技小院。凡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入学后半年学习时间、临近毕业准备论文在北京农大校园外,中间2年几乎都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搞技术推广,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上学生从“科技小院”发来的工作日志。“学生的日志‘有图有真相’,我能时刻关注他们为农服务的收获,所思所想等等。”李晓林说。

(爱国情 奋斗者·图文互动)(5)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中国农大师生扎根田野书写奉献之歌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实验站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共0条评论]网友热评

提交评论0/500字

0条评论 | 查看全部>>
网络警察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手机版 | 网站地图 | 好卖车 | 分站加盟
版权所有:中国买车网(www.auto-market.cn) 法律顾问:广东无极方律师事务所
备案号:黔ICP备15010752号 客服邮箱:1447260813@qq.com CNZZ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