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邵长春 通讯员 潘彤彤 张璐
3月18日15时,随着海文大桥(铺前大桥)正式建成通车,早就守候在大桥两岸的车流有序驶上大桥。
“真是比过节还热闹啊。”目睹这一景象的文昌市民符跃进感慨地说。
而在社交媒体上,海文大桥通车的消息也开始持续刷屏,网友们纷纷相约要去铺前镇吃当地的特产糟粕醋,于是这座刚刚因通车才正式被命名的海文大桥又有了一个“雅号”——“糟粕醋大桥”。
但海口的“吃货们”显然已等不及了,就在大桥通车后不到半小时,铺前镇上一家老字号的糟粕醋店前已经排起了长队,老板王女士显然还没适应这“桥上掉下来的馅饼”,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原来琢磨着大桥开通后,生意会更好,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
海文大桥通车这一天,海南人民确实已经期盼了许久。400多年前的那场琼北大地震震断地脉,造成大桥两岸人民被沧海隔绝4个多世纪。如今,海文大桥终于让两地“再续前缘”,文昌铺前到海口的路程也由原来的1个半小时缩短至20分钟,终于不再“咫尺天涯”。
破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刷新多项国内桥梁建设记录
“海文大桥建设历时3年多,1200多个日夜,才终于建成。”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局长吕晓宇说,海文大桥前期的谋划时间更是数倍于此,如果从2004年谋划建设文昌“二桥一路”算起,至今已历经15个年头,“真的可以说是久久为功,到今天大桥通车才算画上圆满句号。”
吕晓宇说,海文大桥作为我省重大战略先导性基础设施项目,是“海澄文”经济圈的交通控制性工程,环岛旅游公路“珍珠项链”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口江东新区首个完工通车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将极大推进江东新区互联互通、“海澄文”一体协调联动和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但海文大桥的建设条件却极为复杂,作为国内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特大型桥梁的海文跨海大桥,它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高地震烈度、活跃的地质断裂带、高温高空的作业环境、台风雷电多发的气候条件——这都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难题。”中咨集团海文跨海大桥项目管理指挥部指挥长吴敬武说。
在3年多的建设历程中,省交建局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特别是在超大直径钢管桩基础施工、超高韧性混凝土组合桥面、跨断层桥面连续等方面屡次取得重大创新,并与同济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海文大桥刷新了多项国内桥梁建设记录,建造出国内第一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跨海大桥,第一座防震、抗风级别最高的跨海大桥,不断诠释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省交建局副局长符策源说,海文大桥还是国内首个采用PMC模式进行全过程咨询管理的复杂跨海桥梁工程,3年多来,项目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全力打造品质工程;推广应用钢箱梁自动焊接、智能化涂装、BIM和桥梁健康监测技术,使该项目成为我省桥梁建设的示范和标杆。
在3月15日召开的海文大桥交工验收会议上,多位国内公路桥梁建设行业知名专家给予海文大桥建设高度评价,认为该大桥是在特殊的地质、海事、气候和生态条件下建设的跨海大桥,建桥技术复杂,技术特点明显。大桥的建设历程中管理和技术创新带来了明显的质量效益;同时该大桥也是在活动断裂带上建桥研究最深入的项目,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建议在国内推广使用。
大桥建设坚持生态优先
鸟飞鱼跃绘就和谐画面
“桥架碧波变通途,鸟飞红霞映夕阳。”三年多来,海文大桥建设各方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将生态环保要求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不断谱写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交通篇章。
海文大桥紧邻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近距离仅80米。东寨港湿地于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第一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位于全球8大候鸟迁徙线路之上,是迁徙鸟类,特别是冬季候鸟的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
为了保护湿地,让这群特殊“居民”免受打扰,在省交通运输厅、省交建局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海文大桥的建设者们坚持生态优先,成了这座生态家园的重要守护者。